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桐乡古镇的文化天空

2013年10月08日 09:20 来源: 10月3日嘉兴日报04版

  《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面世。第二辑内容为古镇系列,即崇福、乌镇、濮院、石门、洲泉五个古镇分册,系统介绍桐乡境内古镇的人文历史。

 

  -《桐乡历史文史丛书》编委会

 

  江南多古镇,水乡更甚。

 

  桐乡地处杭嘉湖三府之交,古运河之畔,沃野百里,水道成网,在舟楫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河流是人们与外界联系的纽带,相当于现在的公路和铁路。隋凿运河,沟通南北,货物贸易开始频繁,“草市”逐渐形成。南宋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人口的繁衍和经济的繁荣,人们在“草市”的基础上,纷纷依水筑屋建舍,开街拓市,日渐演变为一个个人口集聚、工商兴盛的城镇。桐乡素有“七大镇”之说,纵观其历史,虽然其雏形大多出现于隋唐甚至更早,但形成城镇规模则是在南宋以后,明清及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城镇的兴起,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奠定了基础。南宋以后千余年,桐乡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文化繁荣时期,物产丰饶,人文荟萃,成为闻名天下的繁华富庶之地,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正如元代佚名氏在《语溪赋》中所说:“其物产也:山川秀丽,土壤膏肥;其风俗也:鲁泮文雅,义塾礼仪;其人物也:钟灵产瑞,毓秀孕奇”。

 

  古镇是一个地方物产的集散之地。桐乡土沃物饶,除水稻等粮食作物外,尚有许多名优特产,如蚕桑、丝绵、丝绸、杭白菊、晒红烟、榨菜、小湖羊皮等等,在以前,这些物产均是依靠水道的运输和城镇的中转,销往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的。

 

  更为重要的是,古镇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文脉延续依靠人才辈出,而江南水乡的古镇,文风特盛,才人俊彦,层出不穷,正如文化学者余秋雨所言,每一个江南古镇都是藏龙卧虎之地。桐乡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浓缩于一个个古镇上的,历史上的一些事件,文化上的一些创举,都与古镇有关,可以从古镇上的一座积满尘土的老宅、一条狭窄阴暗的弄堂、一间毫不起眼的作坊,甚至一棵倾斜的古树、一方斑驳的断碑上得到印证。垒石为门的石门,弥漫着吴越争战的硝烟;濮氏定居濮院,记录了宋室南渡的靖康之变;崇德改名石门,见证了异族入主,明亡清兴;乌青两镇的分分合合,记载着桐乡历史的曲曲折折,众多的名人文士,举托起一方巨镇的文化天空;而洲泉“千年吴”的一脉相传,则再一次证明了文化是一个家族千年不败的至真法宝。

 

  为传承桐乡悠久的人文历史,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文名城”建设的战略思想,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桐乡市文联自2010年起,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启动了“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的编撰工程,并于次年春正式出版了《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共五册),面世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2年上半年,市文联马不停蹄,又启动了第二辑的编撰,在广泛征求文化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编委会决定第二辑内容为古镇系列,系统介绍桐乡境内古镇的人文历史。后又经过多次研究讨论,最后决定第二辑仍为五册,即崇福、乌镇、濮院、石门、洲泉五个古镇分册。

 

  《丛书》的编撰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深表谢意。由于时间紧,内容多,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赐教。

 

  (本文为《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所属专题:
来源: 10月3日嘉兴日报04版 作者: 编辑: 宋琼燕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