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 | 9月13日嘉兴日报30版 |
原文链接: | http://jxrb.cnjxol.com/html/2013-09/13/content_664698.htm |
用“洲泉实力”
开启新征程
(一)洲泉能从全市众多强镇中脱颖而出成为小城市试点镇,必然有其独一无二的优势,而这些优势也正是它建设小城市的基础。
区位优势,首当其冲。在桐乡,洲泉的人口和面积规模是仅次于崇福的第二大镇,它地处桐乡市和嘉兴市的最西部,是杭嘉湖三市交汇点,南邻杭州市余杭区、西连湖州市德清县。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强大的辐射能力,不仅可以辐射桐乡西部的大麻、河山、石门等镇,还可以辐射余杭、德清等地,对周边区域带动作用明显。在今后的小城市建设中,洲泉也将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一个区域的发展。
(二)产业优势,毋庸置疑。
没有产业支撑,城市发展就会失去源动力。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就无法实现农民增收,无法实现农业人口转移和人口集聚。在产业发展上,洲泉的优势有目共睹。
在“大者恒大、小者更活”的理念下,洲泉实施“依参天大树强镇,靠盖地小草富民”战略,经济建设迅猛发展。
洲泉一手抓大企业,以“项目”为王,围绕化纤、橡胶、电机等优势产业链,通过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实现了横向做大、纵向拉长;一手抓小企业,以“两改两创”促转型,在政策、科技、信息、资金等方面无缝对接、无障碍服务,让小者更活,形成了2家百亿企业、2家十亿元企业、11家亿元企业为龙头,80家规模以上企业为骨干,近3000家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企业梯队。
在招商引资上,洲泉依托临杭经济区大平台,开展产业招商,以企引企。自2010年以来,累计引进市外内资43.7亿元,合同外资5446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4500万美元。此外,洲泉还将进行湿地开发,未来,湿地经济将成为拉动洲泉旅游业的一个重要载体。
(三)虽然今年才被列入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但洲泉人小城市建设的意识早已有之。
洲泉镇上届党委、政府班子就作出了一个至今被人称道的决策:不建镇政府,建酒店!一直以来,洲泉没有一个特别上档次的大型酒店,每次有大型会议、活动,都要到桐乡市区的酒店进行,这不论是对招商引资还是对洲泉整体形象的宣传都是一个缺失。
“我们的办公室可以差一点,但是我们的接待能力一定要上去。”洲泉把原计划打算建镇政府的一块地拍卖给了一个老板,盖起了现在这一幢16层高的威尼斯大酒店。这是个按照四星级打造的酒店,推开窗户就是公园,环境优美,成为了现在洲泉的一个地标。
(四)小城市建设不仅要让经济更加发展,还要让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围绕人的素质提高,2008年,洲泉创建了桐乡首个、嘉兴第二个国家卫生镇,并于2012年顺利通过复评。去年,洲泉又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镇。
从荣誉中受益的是洲泉人民。近年来,洲泉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三级文体阵地建设,镇区建造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塑胶篮球场、塑胶网球场、门球场和多个健身苑点,投资300多万元的镇文体活动中心于2005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
在环境卫生上,洲泉规定对全镇范围的道路进行全天候保洁,主要街道保洁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一般街道保洁时间达8小时以上,镇区垃圾袋装化覆盖率90%以上,生活垃圾密闭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
道德模范等一系列的评选表彰活动,激起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一批不平凡的“小人物”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传递出社会正能量。
(五)成为小城市试点镇后,洲泉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
首先,洲泉做了一个“一城三区”的规划,南部是新区,中间是新社区,北面是临杭经济区(工业区)。南部新区通过一些商贸综合体建设,小城市的形象已初露端倪,中间新社区结合“两新工程”,鼓励分散在19个村的农户集聚到镇上进入新社区,北部工业区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发展。
最近,洲泉启动了千年古刹——祗园寺的搬迁重建。在盛月良看来,寺庙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追求内心安宁、进行精神寄托的地方,也是社会管理拾遗补缺的一个部分。就像灵隐寺之于杭州,古刹的重建将增加洲泉文化的内涵。
小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洲泉,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3年,洲泉开启由镇向城跨越的模式,这是一个新开始,也是一个新机遇。
入选嘉兴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名单,洲泉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内在需求。这不是一次被动入选,而是一次主动争取,为的是在左邻右舍强劲的发展势头中不落后,在招商引资的比拼中不被轻视,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洲泉经济、造福百姓开动一个新引擎。
建成区9平方公里土地上升腾起的干事热情,更多的来自这个工业大镇无法抑制的发展渴望,来自洲泉人对“城市梦”的渴望。不思进取则退,洲泉在“浙北工业第一镇”的荣誉中始终保持清醒,未雨绸缪寻求提档升级,以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为突破口,开始了一个新征程的跋涉。
2013年,洲泉正经历一场“考验”:一方面,在过去十多年间快速发展的化纤产业,进入到一个低谷,而与化纤产业同气连枝的洲泉经济也因此陷入低潮,依赖着化纤产业的洲泉,如何在困顿中突围,进而防止这样的困顿再次出现?另一方面,中央提出“中国梦”就是人民的幸福梦,“幸福”两字内涵丰富,不仅在于经济发达,人民收入的提高,还要满足人们“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玩有乐所”等各方面高层次的需求,主打工业发展的洲泉能否满足人们这些需求?
一个成功经验不可能延用一辈子,一种成功模式也很难在其他地方得到复制。那么,在小城市试点中,洲泉的路将怎么走?今天,我们对话洲泉镇党委书记、临杭经济区党工委书记盛月良,听一听他对洲泉小城市建设的阐述。
记者:化纤产业是洲泉经济的支柱与核心,桐昆、新凤鸣这两个超百亿化纤企业几乎决定了洲泉工业经济的走势,今年化纤业的低迷传导到了洲泉的各项经济指标上,这是否会影响小城市建设?
盛月良:市场经济潮起潮落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没有一个行业能够永远一帆风顺。化纤行业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爆发式增长后,必然要经历这一个低潮期、洗牌期,实现一个优胜劣汰。从桐昆和新凤鸣的发展势头来看,我很有信心它们能在这一轮洗牌中胜出。9月初中国国际化纤年会放在桐乡召开,就是对桐昆、新凤鸣为代表的桐乡化纤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信心。
化纤业作为洲泉的主动力产业,这个地位很可能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都不会改变。除了化纤业外,洲泉还拥有铺天盖地的鞋企、蚕丝被企业和塑料制品业,这些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产业,发展后劲很足。另外,洲泉还有桐乡市两大工业主平台之一的临杭经济区,无论是现有产业发展、还是临杭区引入的大项目与形成的大产业,都将带来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需要建设为之配套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此,洲泉的小城市建设注定要走以工业为个性的“产城融合”之路。
记者:以工业为个性的“产城融合”之路,它的内涵是什么?
盛月良:建设小城市,洲泉最大的优势是产业优势。我刚到洲泉担任书记时就感到,洲泉的工业固然很强大,未来的潜力也很大,但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城市化跟不上,就会拖工业的后腿,阻碍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洲泉的个性是工业,不会变,因为有了工业才有了今天辉煌的洲泉,也让洲泉走得更远。但是,我们招商引资,引进来的是一个个企业,随之而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怎么去承接,随之而来的大量工人的就医、子女的就学,一个镇能不能满足?随着项目进入的高端人才的精神文化需求怎么满足?很多是一个镇甚至桐乡市区都没有办法能满足的。而与此同时,我的左侧是崇福镇,右侧是新市镇,它们两个都是省级小城市试点镇,如果我们不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提高对要素的吸纳能力,那么,对项目的吸引力将会减弱,而就算项目来了,很多要素也会倒流,被邻居吸收走。基于这样的考虑,洲泉不满足于建设一个经济重镇,而要走以工业为个性的“产城融合”之路,打造现代化的经济新城。
记者:打造一个新城不容易,洲泉将从哪些方面入手?沿着怎样的思路去发展?
盛月良:我们不会去造城,不会去追求高楼大厦、高档设施的数量。如果造了很多房子,没人住,一到晚上小区里黑漆漆一片,这样的造城是失败的。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一个以人为本的城。
小城市建设要看软硬件两方面,硬件无非是楼房高不高,马路宽不宽,而洲泉的建设将更侧重软件,是指城市管理、城市功能的完备。相比之下,硬件的打造比较容易,只要有钱,一年半载就能让一个镇改头换面,但是这并不能让一个镇脱胎换骨。
城市令人向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较高的文明水平,落脚点在于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提高绝非在一朝一夕之间,这就要靠社会管理。
这次的小城市培育,一切都将围绕着人,洲泉将不会大而全地去建设,不会为了去补一个功能的欠缺,而不考虑它的运转成本。我们要保留小城市的宁静,在这个基础上完善一些功能,有些功能我们必须要具备,但有些功能我们可以让出去,我们要做出“洲泉特色”,让生活在洲泉的人们感到舒服。我们的城市化,不是去复制、抄袭。洲泉要城市化,但不要“城市病”。比如堵车,这个在北京、上海甚至在嘉兴都出现的毛病,我们一定要避免。
一位外国客人曾对我说,一个镇要让人过目不忘,很简单,不需要建什么大楼,只要在所有的交通要道口做到最人性化就可以了。不论是斑马线、红绿灯还是路牌标识都要做到极致,让外地人一到洲泉就感到这里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在香港过红绿灯,有个“滴滴滴”的声音会提醒你加步快走;有些地方的公交站在夏天吹出凉风,这些都是一个地方的名片。
总而言之,我们的小城市建设会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走“产城融合”的道路,创出一个具有“洲泉特色”的小城市。
□本版图片由洲泉镇政府提供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