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师傅把蓝印花布撑到八九米高的横杠上进行垂挂晾晒。

把刮好浆的坯布浸入染槽中,然后一个个从染槽中提起进行氧化。

用刮浆板将防染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俗称“拷花”。

“拷花”完成的坯布要在作坊内自然晾干。

掌握漏版印花的手上功夫没有三年五载是出不了师的。

染色完成后的蓝印花布,传统作坊中师傅都要进行摔布,以达到坯布边缘挺直和平整。

蓝印花布的一系列日常用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设计师把图样勾勒在纸版上进行雕版刻花。
蓝印花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被誉为中国蓝。
蓝印花布的历史久远,早在秦汉时期,在织物上印上花纹染色的面料称作“缬”,据《二仪实录》载:“缬,秦汉间始有”;《周礼·考工记》记载当时染色工艺状况时写道:“青与白相间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曾经有这样的描述:“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说的是少女采摘一天蓝草所加工成的染料,还不够染成身上的一件麻衫。
由此可见,早在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用蓝草这种植物作为染料的应用。
曾几何时,采用蓝草制成的靛青染料印制蓝印花布,是中国民间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传统工艺,这种传统工艺遍布全国各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项曾经辉煌的传统工艺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冲击,传统的植物染料技术几乎被现代的化学染料所取代。曾经以这项传统工艺闻名的地方,有的已经完全消失,有的把它搬进了博物馆,只有极少数的地方艰难地传承着这项传统工艺。
嘉兴桐乡市崇福镇就是少数保留和传承这项传统工艺的地方。
2012年冬的一天,我来到了古镇崇福,走进了位于京杭大运河边的桐乡蓝印花布厂,见到了蓝印花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继明。周继明说,崇福镇历史上就是富庶之地,由于京杭大运河从镇旁经过,早在南宋时一些技艺精湛的手工业者和富裕商贾汇聚于镇,促使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乡村的富裕也使当地农村穿着更有一些讲究,民间蓝印花布也成了普通百姓生活中须臾不可缺的日尝生活用品。从小孩的围嘴、妇女的裹裙、头巾到大襟衫,从姑娘婚嫁中的陪嫁品,到老人的足裙、长寿衫,从家家户户的床上被褥、蚊帐到起居的桌布、门帘、窗帘等等,一系列的生活必须品都需要用到蓝印花布,如此广泛的生活需求带来了民间印染作坊的生意红火。桐乡蓝印花布厂的前身就是开设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协大”、“蓝茂丰”为主的6家老字号作坊合并成立的。
1979年,29岁的周继明进入桐乡蓝印花布厂拜师学艺。自此,周继明和印染这个行业联系在了一起,从挑选坯布、布料脱脂、设计样稿、裱纸、镂刻花版、上油、刮浆、染色等,每一道工艺都从老艺人的手中继承了下来。对于从事了30多年蓝印技艺的周继明来说,这项传统工艺他已烂熟于心。
蓝印花布看似简单,制作工艺却十分复杂。且不说纺纱织布,光印染这个环节就多达数十个之多。周继明介绍,工艺再复杂,主要的工艺流程有4道工序——首先由设计师设计好图样,然后把图样勾勒在刻花所用的纸版上,这就是纹样设计和花版制作;接下来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石灰和黄豆粉调成的防染剂刮到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这叫漏版印花,俗称“拷花”;下面就是植物染料染色阶段,首先将植物蓝草做成的“蓝靛”注入石灰水和酒进行反复搅拌,然后将印染的布匹放入染槽,染色过程要反复进行多次;最后把染色完成的蓝印花布进行烘干,用刮刀将防染浆层刮干净,然后用水反复清洗,直到洗尽浮色为止。
如今,周继明的蓝印花布草木染色已经拓展出多种色系,比如桑树皮可染成褐色,绿茶、红茶可染成豆沙色,杭白菊的花粉可染成黄色,桑葚、葡萄可染成紫色,蓿苜可染成红色,还有如苋菜、紫番薯、早稻草等等,都成为了周继明实现美丽梦想的载体。
这些年,蓝印花布这项曾经濒临消失的传统手艺,在环保、健康和个性创意产品的追求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曾几何时,这种代表平民的蓝色,如今变成了时尚的代名词,作为一种奢侈品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外。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