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乡乌镇浮澜桥村谭家湾,如果有人手脚不小心被利器割伤,刮下一点“龙骨”放在伤口上,就能很快愈合。这从地里捡回来的神奇“龙骨”究竟是什么?居然还可以治病止血。昨天(10月14日),经桐乡市博物馆专家鉴定,所谓的“龙骨”其实就是年代久远已经石化了的鹿角。
“龙骨”能止血
昨天下午,记者特地赶到乌镇谭家湾,在83岁的沈金宝老太家里见到了村民口中神奇的“龙骨”。得知记者来意后,沈老太从屋里拿出了存放多年的两块“龙骨”,这两块骨头与大理石桌碰到的时候,发出很清脆的声音,并不像一般的动物骸骨那样沉闷。
记者拿起其中一块“龙骨”仔细观察,发现骨头通体呈褐色,直径约3cm,长约7cm。整块骨头上遍布着自然纹理,表面已经磨得很光滑,它的上端明显是被折断了,从底部看像是动物的犄角和头部的连接处。“孙子小的时候贪玩,不小心把手弄伤出血了,就是从骨头上凿下一点来止血的。”据沈老太回忆,这两块“龙骨”是她10多岁下地干活时捡回来的,那时觉得好玩就带回了家,也没想到能止血什么的。“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有人传出这是‘龙骨’,可以止血治病的。”
谭家湾挖出“宝贝”
当记者说起,这些“龙骨”可能是很有价值的化石文物时,沈老太摇摇头并没把它当回事。在与老太的聊天中记者得知,村里拥有“龙骨”的并不只有她一家,有些村民家中的甚至更长,品相也更好。
“1975年冬天,我们在西侧河边的土地上挖水沟时,无意中挖出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骨头、动物的牙齿、千层蚌(当时村民以为是龙鳞),还有一些陶片。”63岁的沈惠芬阿姨告诉记者,等到1978年,有砖瓦厂到谭家湾来取土方烧砖,挖出了更多的动物骸骨和陶片,最后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因为村里一直有传言‘龙骨’可以止血,所以村民把它们捡回家后都保存着,至于陶片、千层蚌之类的则扔掉了。”
记者随同当地的一位村民,来到了“龙骨”出土的桑树地边,地里种满了桑树、毛豆和番薯,看起来平平无奇,只有北面立着的三块石碑,才让人了解它的价值。它们分别是县级(桐乡当时称县)、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的石碑,上面清晰地写着“谭家湾遗址”。
7000年前的鹿角
在桐乡市博物馆文物专家认真鉴定后,认为这些村民口中的“龙骨”应该就是已经石化的鹿角。据了解,发现于1975年的“谭家湾遗址”位于乌镇镇东郊2公里浮澜桥村谭家湾组西,面积大约有1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两米。
经考证,这个遗址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马家浜文化的遗址,曾出土过釜、罐、盆、钵等陶器标本,还有较多的麋鹿、水牛等动物遗骸。至于为什么“龙骨”可以用来止血,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像鹿角胶、鹿角霜等药物对治疗创伤出血有很好的效用,鹿角入药更有久远的历史。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