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趁着难得放晴的下午,石门镇殷家漾千亩生态梨园的果农们开始忙着采摘成熟的“翠冠梨”。7月18日,《今日桐乡》记者和石门镇的34名驻村干部走进梨园,帮果农采摘蜜梨。
驻村干部们拎着一篮篮亲手采摘的梨子满载而归

采摘也是门技术活

装箱前先整理

品质好坏要挑选

装好的蜜梨先送住户品尝
成熟分先后 果子有雌雄
下午3时许,记者和驻村干部挎上果篮走进了梨园。看着一大片一大片成熟的果实,大伙儿已经提前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果农们告诉记者,梨子采摘时已经是高温天气了,平时梨园内梨树密集,还有大张的渔网覆盖,通风散热比较差,因此梨园内非常闷热,采收时间最好在午前或下午4时以后,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田间热,避免中暑。“今天天气不错,比之前凉快很多,是个采梨的好日子。”果农带头走进园内。
“我们从哪儿开始采啊?这一棵树上就有十多个梨吧!”看到每棵梨树上都缀满了用纸袋包裹的蜜梨,大伙儿都迫不及待地四散开去寻找采摘的目标。
这时,果农发话了:“就采这三列,一棵棵采过去。”“为什么只能采这三列?”“因为梨树成熟也分先后,这三列梨树上的梨子已经成熟,其他的梨树还需等上一段时间。”果农笑眯眯地解释,“只采三列,但也得花上个把小时,全部采光就能有上千斤的梨子。”
因为是第一次采梨,看着满树的梨子,记者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掐着蒂头摘下来呗。”有人在一旁出主意。“这么拽下来会伤到树枝的。”看到这么多新手打算使用蛮力,果农们连忙教给大家正确的摘梨方法。
听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并不简单。看到一个个包裹在纸里的梨子,大伙儿哪里还忍得住,顾不上先后顺序,看到哪个就摘哪个。看到有人碰落了成熟的梨子,果农赶紧提醒:“记住,要先外后里、先上后下地摘,这种顺序可以很好地避免碰掉果实。”
按照果农的指点,记者用一只手握住果实的底部,另一只手拇指和食指提住果柄上部,握住果实的手轻轻地向上一抬,果柄就轻轻地掉了下来。不一会儿,记者的篮子里就已经有了不小的收获。
“快看快看,我摘了个超级大梨!”
“你这个是雄梨子,虽然长得大,可没有雌梨子甜。”
“雄梨子可以炖冰糖雪梨嘛。”
大伙儿有说有笑,不一会儿篮子就装了一半。记者提起篮子刚想换一棵梨树继续劳动,却发现半篮子梨已经很重了,一只手拎觉得有些吃力。“你这里已经装了有20来斤了,你们小姑娘当然觉得重啊,待会全部装满了你两只手都不一定拿得动呢。”果农轻松地拎着满满一篮子梨子说。
“找到了!你们看,这棵树是我的,你们快来帮我摘光它啊。”一位驻村干部喊了起来,记者抬头一看,一棵长势喜人的梨树上挂着一个标识牌,上面写着认领人的名字。原来,梨园有一个“梨园认亲”的果树认养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来这里认养一棵属于自己的梨树,待到梨子成熟时,就能亲身体验收获的乐趣。
几个小时过去,带来的空篮子全都装得满满的,记者和驻村干部都已是汗流浃背,脸也晒得通红,累得说不出话来。
原本以为最辛苦的是采梨子,但其实最后的考验还在等着大家。正如果农们所说,满满一篮梨子可不是一般的重。记者两只手才能勉强提起来,走路的时候人都跟着摇摇晃晃的。原本挺好走的泥路,每个人都走得步履艰难,跨沟过坑的时候还得歇上一会儿,然后一鼓作气地走过去,就怕打翻了这一篮采摘不易的“翠冠梨”。
“没想到拎梨子比采梨子还要累啊!”终于将全部的梨子安全运回了目的地,大伙儿都忍不住感叹。
装箱分工序 摆放有技巧
“来,大家快把采下来的梨子包装好。”随着果农一声喊,大家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赶紧拎起篮子拥进了一个小房间,开始将梨子包装成盒。虽然当天的气温在盛夏来说并不算太高,可是几十个人挤在一个没有空调的小房间内,还是觉得闷热异常。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房间的角落里堆着一大叠还未折好的纸盒包装,还有几十盒已经包装好的梨子被整齐地堆放在门边。“我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折纸盒,另一组就负责装梨子。”经过简单的分工后,大家开始了“流水作业”。
因为没有纸盒就没办法开始下一道装梨的工序,所以记者和其他几名驻村干部开始抓紧时间折纸盒。可是一拿到没有折好的纸盒包装,记者就觉得有些无从下手。“你看,要先把这个纸盒弄成六边形,再把四个角折进去……”经过一旁果农的指点,记者总算掌握了要领。
“一个、两个、三个……”几分钟后,一旁的几名驻村干部身边就已经堆满了折好的纸盒。为了赶上大家的进度,记者加快了速度,可手上动作一快,汗也跟着多了起来,没一会儿工夫,记者身上的T恤紧紧黏在了身上,额头上的汗水也不住往下滴。
这时,负责用封箱带固定纸盒的驻村干部拎起一个纸盒大笑着说:“这个不对,退货退货。”大家凑近仔细一看,这个纸盒底部敞开着,原来是折错了。“是我折的!”驻村干部俞国莹吐了吐舌头,赶紧接过这个折错的纸盒,重新拆开折好。“速度快了,质量也要保证啊!”其他的驻村干部打趣道。
“把折好的纸盒递过来。”看到盒子多了,负责装梨子的驻村干部开始忙活起来,记者也赶紧上前帮忙。“每一盒装多少个梨子啊?”“一般来说,一盒装12个。”
看了一遍其他人装盒的程序,记者开始学着装盒,为了方便干活,记者蹲在地上,先将一张硬纸板垫在纸盒底部,然后按照梨子的大小放好后再盖上一张硬纸板。刚装好一盒,记者就拿给果农把把关。“你这个梨子个头小,可以多放一个。”说完,果农从果篮里拿出一个梨子放进纸盒内,他说:“每盒的数量要看梨子的个头,小的一层装5个、大的一层装4个,每盒要装3层。”
原本以为装盒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记者刚装好两盒,就已经大汗淋漓,腿也觉得很酸。为了不扯大家的后腿,记者站起身休息片刻后,又继续装盒。
一旁的驻村干部朱树强也是如此,尽管后背已经完全湿透,额头上满是汗水,可他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偶尔有汗水流进了眼睛里,他便用手指擦一下,坚持把两大篮子梨子装好。
半个多小时后,一下午采摘回来的梨子已经全部装盒,记者细细一数,有150盒。一旁的果农告诉记者,一盒梨子大约10斤,也就是说,当天下午,记者和驻村干部一共采摘了1500斤梨子。
“大家尝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吧!”看到每个人都这么卖力,果农拿出梨子分给大家吃。不少人在咬下第一口梨后都忍不住大呼:“好甜。”的确,劳动过后,一个汁水丰富的梨子无疑是最好的奖品。
鲜梨送住户 一起共分享
尽管一下午的劳作,已经让记者和驻村干部们觉得很累,可是大家还是决定,要将当天亲手采摘的梨子送给自己所住家的农户,和他们一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随后,记者跟着陆家庄村的驻村干部邵凛来到了农户朱学坤的家。可我们一到家发现,朱学坤出去干活还没有回来,邵凛就向记者说起自己在朱学坤家里的事儿。
“朱学坤平时都出门干活,有时想帮着他们家做些农活,可他总是不让,虽然梨子也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但是礼轻情意重,希望朱学坤一家能尝尝我亲手采摘的梨子。”邵凛笑着说。
说话间,朱学坤骑摩托车回到了家,当他看到邵凛的两箱梨子,显得有些惊讶:“小邵,怎么还买梨回来?”“我们今天到殷家漾千亩梨园采梨子去了,这两箱是我亲手采的,带回来给你们尝个鲜。”邵凛边说边将两箱梨子递到朱学坤的手中。
“谢谢!谢谢!”接过两箱沉甸甸的梨子,朱学坤欢喜地向记者和驻村干部道谢。他告诉记者,虽然他们这儿离殷家漾很近,可并没有人种梨子,要吃梨也得到街上去买。
打开箱子,看到满满两箱大个儿的“翠冠梨”,朱学坤连忙抓起两个塞给邵凛和记者,“这么大热天的采梨子,你们辛苦了,别我一个人吃,你们快自个儿先尝尝。”说完,拿起拿水果刀削梨给邵凛和记者吃。
看着农户收到梨子这么开心,记者和驻村干部劳动了一个下午的疲惫感一扫而空,心里十分满足。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