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洲泉镇夜明村,经过整治焕然一新的南墩小浜成为了村民纷纷赞叹的对象,这条曾被淤泥堆积的小河经过综合整治后,如今水流清澈、两岸绿树掩映,犹如一条绿丝带蜿蜒在村里。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新一轮的河道整治工作已经拉开序幕,全市多个农村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村河道整治工作。
整治河道98% 净化水乡“血脉”
作为水网密布的平原水乡,这几年,河道整治成为了我市家喻户晓的话题,记者了解到,由于我市河道淤积严重、两岸圩堤坍损失修严重、水污染严重,从2004年开始,市政府就作出了“加快河道综合整治步伐”的决定,并专门建立了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每年与各镇(街道)签订《河道综合整治目标责任书》,将河道综合整治任务以责任书形式落实到各镇(街道)。
时光飞逝,一眨眼,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近9年,围绕着“尊重自然,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我市河道整治工作以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为前提,提倡用生态工程技术保护河岸,维持水域、陆域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河道清淤、护岸护坡、生态圩堤、河道保洁等都是整治环节中的重要内容。
据了解,经过近9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完成整治的河道有2594条,占全市河道总数的98%,修筑各类护岸978.11公里,建设生态圩堤368.29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城乡水环境面貌。
整治误区 生态受损得不偿失
尽管近9年的河道整治工作已初见成效,但是在此过程中,河堤硬化、河道裁弯取直等错误做法也让我市不少河道遭遇了“锥心之痛”。
在河道整治的初期,为让我市水网达到水清、岸绿、流畅、通航的标准,河岸硬化首先被采用。所谓河岸硬化,就是在河两侧铺以水泥或石头,取代以前的土壤。硬化的河道隔离了河水与两岸土壤的交流,虽然在应急泄洪时发挥了作用,但从长远来说,它已违背了自然规律。
位于石门镇的苏木浜就是一条经硬化的河道,从表面上看,河岸整齐有序,两岸的浆砌块石在阳光下格外显眼,然而这类河岸的建筑成本高,而且透水性差,严重影响了河岸原有对水环境的自净能力。
记者了解到,之所以会走入这样的整治误区,主要是因为以往在河道整治时大家更注重堤岸土地的利用,认为固堤形式土地利用率高。而且河道硬化工程的补助额绝对值标准较高,一定程度上误导了镇(街道)选择硬化河道的建设方案。类似苏木浜的河道我市数量不少,河道护岸形式单一,绿化率低,若要恢复生态功能,只能进行二次整治。
及时转变思路 让河流成灵动风景
“从2007年开始转变整治思路,如今生态化整治成为了主旋律。”市水利局河道管理站工作人员胡献明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我市河道整治工作就吸取了前几年的经验教训,生态概念日益凸显起来,仅生态护岸建设这一项,就因地制宜地推出了木桩生态护岸、无砂生态砼护岸、浆砌块生态护岸和纯植物护岸等。
同样是在石门镇,朱家埭港就比苏木浜“幸运”多了。朱家埭港在整治过程中分别采用预制块、大黄石、临水面种耐水植物等多种形式保护河岸、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同时辅以杨柳、香樟、马棘、迎春花、三叶草等绿化及景观平板桥、休闲小道等工程及非工程措施,美化河道区域内的整体环境。这样一来,河道的各项生态功能逐渐恢复,河岸再次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貌,而这种生态治河的费用,即使加上河坡绿化,总体费用也比河道硬化省钱。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