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综合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住进自己的“森林”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应从我们每一个小家庭做起,它是每个家庭应负的责任——

  记者从市妇联了解到,去年我市共有175户家庭获得桐乡市“绿色家庭”称号。在这些“绿色家庭”中,既有来自环保行业的专业人士,也有对环保事业有着专业认识的家庭成员,也有来自其他行业的生力军;家庭成员中既有刚刚上学的孩子,也有年逾花甲的老人。

  然而,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让环保的观念在思想里生根发芽,让环保的日常行动成为一种自觉,让绿色成为生活里共同的色彩。然后,影响更多人,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家庭环保的队伍中来。

  近日,记者走进其中的3户绿色家庭,探究他们如何从身边日常生活小事开始,节约资源,让家庭环境更加整洁宜人。

       环保节能窍门多

  走进梧桐街道凤鸣社区“绿色家庭”徐志权的家,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清爽。地是瓷砖,墙是白墙,门是白漆木板门,阳台上养了不少盆景,正绿意盎然。

  “我家不装潢,追求简单、朴素。”妻子许建初认为,房子装修不当,表面豪华了,却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在她家的其中一间卧室,要不是墙上挂着刚拍的结婚照,记者一下子还没认出来那是她儿子的婚房。

  徐志权和妻子都是企业普通职工,房子是面积只有53平方米的原丝织厂宿舍,儿子在杭州上班,平时只有徐志权夫妻俩住。虽然所住单元楼外表陈旧,但屋内却整洁干净,完全是另一片天地。邻居们都说,他家卫生搞得最干净,花也养得最好。

  谈起徐志权家的绿色生活,节能经验,夫妻俩可谓各有所长。徐志权对于环境绿化有一手,堪称绿色使者。阳台上摆满了徐志权种的花花草草,记者数了数,小小的阳台足足有20多盆之多。记者还看到,他们家朝北的窗外面也搭起了架子,放满了盆景。许建初说,自己和丈夫都爱干净,看到公用楼梯上有垃圾,心里就不舒服,因此平时经常会扫扫楼梯,或擦擦扶手什么的。“生活的环境干净了,心情才会舒畅!”这是徐志权夫妇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而许建初则是个节能高手。为节能省电,家里安装了峰谷电表,换上了节能灯。家里一般坚持不开空调,夏天气温特别高的时候,也是尽量开高一度,平时洗澡用太阳能水。为了节约用水,许建初坚持一水多用,把洗衣与打扫卫生同时进行。第一桶的洗衣粉水一般用来冲洗马桶,第二桶水用来擦地板,第三桶水用来擦洗家具窗台,最后一桶水存起来留作冲马桶用,这样既提高了做家务的效率又充分利用水资源,一举两得。

  最近许建初又在电视上学到淘米水洗碗,洗菜水浇花的新招。虽是麻烦一点,但心里很高兴,也很充实。许建初说,自从成了“绿色家庭”后,家里用的有磷洗衣粉变成了无磷洗衣粉,废旧电池也不会乱扔乱丢,一次性的用品更是从我们家中消失了——一次性杯子、一次性纸巾、一次性桌布……

  “不要把环保的事看成小事,尤其是家庭环保。”许建初认为,只要多用一份心思,多动一下脑筋,从每一件小事着手,便可为社会节省一份能源,减少一份污染!”

       有了自己的“私家花园”

  如今,人们都说绿色是现代都市水泥森林中最难得的风景。提起自己的“私家花园”,家住市区明珠花园的“绿色家庭”代表濮春娥显得格外骄傲:“我们这里的树,都是自己动手种的,它们既净化了空气,又美化了环境。尤其是到了春天,花儿都开了,门前草木葱茏、姹紫嫣红、鸟鸣蝶飞,感觉就像住在自己的森林里,整个人都精神了!”濮春娥说。

  濮春娥的家称得上是一个小氧吧,房前屋后,有限的空间里种了桂花、杜鹃、紫藤、菊花等20多个品种的花木,还有枇杷、石榴、槜李等很多果树,郁郁葱葱,满眼绿色,形成了一片“生态林”。濮春娥说,这片“小生态林”作用很大,就像一个巨大的吸尘器,不仅可以把空气中的灰尘与废气过滤,淡化厨房的油烟,还能吸收马路上传来的噪音。

  濮春娥家后花园里的牡丹则是最引人注目的。“那是老伴前几年特意从洛阳引进的,几年时间的精心培育,这些牡丹都较好地成活下来了,每年4月中下旬是开得最美的时候。开花时,会吸引小区里甚至其他社区的居民来观赏。”濮春娥说,有邻居看到这么美丽的牡丹后,也纷纷学种起了牡丹花。“虽然这里的土与洛阳有些差别,但只要经常松土,细心照料,在桐乡种牡丹也不算是太难的事!”濮春娥笑着告诉记者。

  濮春娥的家很“生态”,园子里没有用水泥铺地,而是在泥土上直接种草。后花园还特别设置了假山,房前开设了一条“小河”,河里还养了观赏鱼。因为有一片“生态林”,夏天很凉爽,俨然一个天然的空调房。另外,在她们家,空调水、洗衣水、洗菜水和各类积水都浇了园子,菜渣油腻埋到园子里当了肥料。这套方法,被她笑称为“循环环保法”。

  走进被绿色包围的家中,居室宽敞,家居简单得体,色彩和谐,摆放有序,并都摆有绿色盆栽,给家人营造了舒适的生活空间。濮春娥说,这些花花草草大都是老伴打理的,他对种植花草别有一番讲究,将不同季节盛开的花木合理搭配,因此不管你何时进入他的庭院总能感受到花香扑鼻。

  空闲之余,濮春娥夫妇最愿意到自己家里的花园里走走,打理打理这些花花草草,拔拔草、浇浇水、施施肥……那是一家人劳动的成果。这么多年下来,现在已是花木成荫、瓜果飘香。到了果实成熟的时候,摘下新鲜的水果一饱口福,是最惬意的时候。她诗意地形容:“这就是享受绿色生活,让家充满绿的色彩。”

       让生活观念播上“绿色”

  “生活在绿色盎然的环境,我们的心也变成了绿色的了。”家住梧桐街道庆丰社区的“绿色家庭”代表陈轶说,“现在都提倡环保,都说要进入‘低碳时代’,不行动起来,光嘴巴说说怎么行?”

  陈轶家庭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陈轶是市农技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每年3月份,他都会带着家人种植一棵有象征意义的树木,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帮助小区的植物修剪、治虫。

  在陈轶家里,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盆栽,满眼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陈轶说:“每盆植物都有着不同功效,比如在电视机、电脑前放芦荟和仙人球,能有效防止辐射,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客厅里放吊兰,能吸收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净化空气。”

  在践行环保理念上,陈轶特别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这些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每次做这些事的时候,他总是不忘带上自己的儿子,他认为有家人共同参与的活动会更有意义,也能从小培养孩子科学、环保的生活理念。陈轶经常是骑着他的自行车带着还在上小学的儿子一起参加各类活动,用他的话来说“不比‘海马’还是‘宝马’,比‘环保’”。

  因为工作需要,“车改”以后,陈轶买了辆小排量汽车,但陈轶除了工作需要下农村开车外,平时很少用车,上下班他也仍旧喜欢骑着他的“二轮车”。

  陈轶家的环保行动很全面,绿色食品、环保家电、环保装修、空气污染等,各个方面处处以环保标准为依据。购买家电选环保节能产品,减少冰箱开门次数,看完电视即关闭电源,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

  对自己如此“抠门”的陈轶,在远隔千里的广东省眉州茶阳镇角庵村一个叫禾石坑的小山村里,却有一条陈轶命名的“希望路”,正是依靠陈轶的捐款,这个山村的村民才告别了机动车不能进村的历史。大家纷纷表示陈轶家庭的很多做法值得学习。

  正因为陈轶家庭有正确的环境保护理念,他家被评为了省级“绿色家庭”荣誉称号。2010年,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发改委在全国共同开展了“低碳家庭 时尚生活”主题活动,陈轶家庭积极响应,从家庭生活点滴小事做起,践行“低碳家庭 时尚生活”,并由此获得了全国妇联颁发的“低碳生活 创新明星”奖牌。

       人人都环保 家园更美丽

       朱跃红

  节省一度电、节约一升水、少扔一个废旧塑料袋、垃圾分类处理、拎布袋子、菜篮子、购节能家电、节水器具、不乱扔废旧电池,这些生活细节就是环保。

  不管是徐志权家,还是濮春娥家,还是陈轶家,他们都做到了从点点滴滴入手,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虽然这一滴水一度电对于现在的不少家庭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积少成多,作为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人均资源又相对贫乏的大家庭来说,倡导一种节约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都还有许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只有当绿色生活成为千家万户家庭成员的执着追求和自觉选择,并持之以恒,改善环境的希望曙光才会真正出现,并逐渐变成现实。我们也希望您能够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节约的故事告诉我们,让我们和您一起感受因为节约而迸发出的精彩生活。

       (作者系今日桐乡记者)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今日桐乡记者 朱跃红 今日桐乡记者 李莉莉 绘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果农忙劳作
    果农忙劳作
    “五一”网警来提醒
    “五一”网警来提醒
    服装节进社区
    服装节进社区
    读书节活动
    读书节活动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