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三农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一棵茭白的远行

 

今日桐乡记者 李晟中 摄

 

  一棵茭白改变了一个村,成就了4000多家农户的致富梦。


  从1987年落户董家村,到2003年漂洋过海到了日本,2010年走进上海世博会,它的脚步已遍及全国10多个省市,现在它正在向香港出发。


  这棵茭白有一个普通的名字:叫董家茭白,它的家,叫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它的伯乐就是村里的农民张永根。这棵茭白和这个地区的缘分延续了20多年。


  一棵茭白的理事会


  3月21日下午,暖暖的春光播撒在茭白田里。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召开了一次会议,第四届社员代表大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在合作社的会议室里,32个茭农围坐在一起,抽着烟,聊着今年的生产情况。


  “去年合作社年营销鲜茭白3156万元,增幅在50%以上。茭白产值已占到龙翔街道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台下一片啧啧声。茭农代表们知道自己的钱袋一年比一年鼓,却没有想到合起来的数字如此巨大。这棵茭白在又一个5年里再次给他们惊喜。


  经过一轮公开公平的投票环节,合作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会经过讨论,张永根连任理事长。几个理事分工明确,或主管生产,或负责开拓市场,或进行内部管理。


  “很高兴你们信任我,让我继续做理事长,我会尽自己所能,带领合作社走得更远。”身材瘦小的张永根,字字铿锵。


  落户董家村


  董家茭白走南闯北,在行走中不断壮大。


  1987年,在桐乡农村,大多数农民还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龙翔街道董家村的水田中有60%为烂水田、箱子田,种、管、收困难多,所以经济作物很少,多以水稻种植为主,但粮食产量低,效益不高。


  当时27岁的张永根不甘心死守着这点粮食收入,于是他种西瓜,可种了三年西瓜,两年都被水淹了。村里几个头脑活络的年轻人筹划着到外地寻找商机。


  在杭州的半山区遇到了改变他们乃至整个村命运的产业。当时茭白种植还比较少,但是听到当地农民说每亩效益能有3000元,那几乎是粮食作物的好几倍时,几个年轻人心动了,于是买了那种“梭子茭”的苗回家,在0.4亩的责任田里种上了。


  “当时啥都不懂,全靠自己摸索,再四处问问。”在发展的上半年,因为技术不过关,有的茭白无法引茭,下半年他们继续探索尝试。一年下来,0.4亩的两季茭白卖了1200元,这让张永根兴奋不已,要知道当时每亩粮食的效益也就是两三百元。


  第二年,张永根扩大了种植面积,由于科学施肥,精心管理,近1亩茭白又获得丰收,亩收入达3400多元。现实就是最好的榜样,张永根引种茭白的成功,引起了邻近农户的极大兴趣。1989年,许多农民都纷纷向张永根引进种苗,讨教种植技术,并在各自的水田里种上了茭白,亩产值达到2700元以上。


  10亩、30亩、60亩……茭白在董家村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四五年后,张永根所在的村民小组茭白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00多亩,有二三十户农户“弃粮从茭”。


  随着茭白的经济效益不断显现,各地的茭白发展面积不断扩大。只有小学文化的张永根却考虑起更长远的问题。“当时发展的都是露地茭白,上市时间集中,导致价格下跌,所以要拉开上市时间差。”


  1997年张永根开始尝试在大棚里种茭白。


  张永根在田里自行搭起了几亩用小竹片做成的简易棚,结果产量还不如露天种的。“当时周围不少农民都劝我,别折腾了,露天水田里种茭白效益不是很好嘛。”


  张永根仍不放弃。


  第二年在农技部门等多方的联系下,他到黄岩等地参观学习大棚茭白栽培技术,在听取当地成功经验介绍后,更坚定了他的信心。下半年他又在自家田里捣鼓开了,搭起了2.4亩6米高的毛竹大棚,这一次他成功了。


  之后的几年里,由于茭白上市期提早了,每亩产值增加了1000元左右。


  一直到2003年,张永根的大棚种植效益越来越好,跟着学的农民多了起来,面积发展到了3200亩。


  张永根还未罢手,又投资了4.5万元建起了标准钢管大棚,进行规模化生产,当年亩产值达4000余元,比露天栽培增加了1600元。在大棚示范的带动下,一批批茭农转向大棚栽培,使全街道大棚面积扩大到450余亩。


  2003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当时社员只有几十人。通过开展标准化生产、树品牌、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了完善的“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如今,合作社社员达到163人。


  茭白家族不断强大


  董家茭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产品的销售压力也越来越大,长期以来我市茭白主要以双季“梭子茭”为主,但是存在着品种单一、产量低、上市集中等缺点,特别是在秋茭上市期,与其他各地市场上的单季茭品种“撞车”造成销路受阻。


  面对市场竞争,茭白种植产业的更新换代势在必行。2003年,合作社和大专院校进行联姻,引进了新品种。“上市时间拉开了,农民的利益得到一定保障。”


  张永根和当地的农技人员天天蹲在田头,自主培育茭白新品种。2007年下半年,当他们剥开一棵半斤重的茭白时,兴奋极了。张永根赶紧给市里的农技专家沈月根打电话:“沈师傅,我们弄出一个新品种,产量很高,你赶紧过来看看。”


  后来省里的农业专家得知后,晚上专门赶了过来,张永根打着手电筒陪专家看茭白。“你们太厉害了,这个品种绝对有前景啊。”专家不住赞叹。


  合作社对这种新培育的品种进行了重点培养,并顺利通过了浙江省农作物品种认定。


  “这个新品种11月初才上市,一直持续到12月中旬,下半年优势明显。”农技专家沈月根介绍,现在农民都采用几个茭白品种搭配种植,这样就形成早中晚熟茭白交替上市,上市时间从原来的20天拉长到了两个月,也解决了集中上市时劳力紧张的问题。


  仅以品种改良还不能保证稳定的收益。


  去年反常的天气和蔬菜行情不景气,给茭白售价带来较大影响,每公斤1元至1.4元的价格寒了茭农的心,于是冷库成了救急法宝。


  工人把整理打包的茭白装满了所有冷库。在冷库“蛰伏”两三个月后,市场上茭白数量减少,董家茭白又卖出了好价格,挽回了农民的损失。


  张永根说:“别人没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有的,我们也要跟上,这样不仅效益好,而且也能使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合作社的33座大小冷库能存放7000吨的茭白。


  要远行先创新


  2001年,合作社就为茭白申请了“董家”的商标,经过市场的历练,逐步形成了一批固定客户,在他们眼里,董家茭白就是品质的保证。


  合作社出去的茭白都是打着“董家”的牌子,如何让农民实现标准化生产,保证茭白品质,张永根费了不少心思。“咱是农民,做的是农活,就用土办法解决呗。”


  于是合作社和所有营销户签订了质量承诺书,而营销户就和农户达成协议,必须保证收购上来的茭白无农药残留等问题,如果出现问题,就实行责任追究制。


  “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相互约束的机制,现在农民都明白口碑品质重于一切,不会乱用农药。因为出现问题,不光砸了董家的牌子,更是断了自己的后路。”经销户王松潮说,正是大家这种心往一处使的抱团精神,才把董家茭白这一品牌越做越大。


  对于农药选用,合作社实行定点采购制度,由配送中心按批发价向茭农提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同时实行农产品追溯制度,指导茭农开展茭白田间生产档案记录。


  2008年,合作社率先建立了农残检测室,采用上级抽检与合作社自检相结合的办法,对上市前茭白开展检验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不得上市销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检测到有问题的茭白。


  张永根表示,其实按照现在茭白的生产时间,农民即便想多用农药,也是没机会的。“因为春茭生产期在3月至4月,秋茭的生长期在10月到12月,这段时间虫害是很少的。”


  这几年,董家茭白陆续通过了省级无公害产品、国家级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合作社还拥有了3000平方米的茭白交易市场。


  由于董家茭白的市场知名度逐年提高,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假冒现象。“有些经销户就拿别的地方出产的茭白打上董家的牌子。如果出现问题,我们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董家茭白开始另辟蹊径:走精品化之路,和市场上的其他茭白拉开档次。除了进批发市场的茭白采用22公斤大纸箱包装,合作社还推出了0.5公斤、1公斤、2公斤等不同规格的礼品装,主攻超市方向。


  精致的塑料袋里面装着两棵整理干净的茭白,这非常适合现代家庭的需求。“去参加一些农展会时,很多市民都会一次性买上十多袋,在冰箱里能放上两三个月,要吃时就拿出一袋很方便。”张永根觉得要让茭白走得更远必须先创新。


  除了在茭白的包装上改头换面,合作社还增强防伪功能。在每袋茭白包装上都贴上了一个标志,上面标明批次,顾客可以根据上面的批次号上网查询。


  带动了4000多家农户


  从一开始的观望到四处承包土地种茭白,靠着茭白盖起别墅、买了轿车,这是龙翔街道不少茭农的真实写照。

 
  随着效益的推动,如今,茭白已走出了董家村,辐射到了周边的金牛村、南王村等,甚至在乌镇、濮院、屠甸等都能见到董家茭白的身影,惠及4000多户农户。


  南王村的沈建明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大棚茭白面积达到40亩,露地茭白39亩,成了名副其实的茭白种植大户,一年能有几十万元收入。


  如果没有茭白,董家村农民高海雄可能还延续着上一辈的生活轨迹,种点薄田,养家糊口。茭白改变了他们一家的命运,去年50多亩的茭白给他带来30多万元收入。“合作社喝粥绝不会让我喝汤的。”高海雄质朴的话中透露出合作社和社员的关系。


  有一年茭白市场行情低落,以张永根为头的营销大户就主动出击。他们把装有4500公斤茭白的货车直接开到无锡蔬菜市场,进行产品宣传和营销,引来了众多客商,因过硬的茭白质量,这一车董家茭白被一抢而空。第二天,无锡客商的货车一清早就等候在了董家茭白专业市场门前。之后全村30万公斤的秋茭销售一空,董家茭白就此走进了无锡等地的市场。


  如今越来越多的经销户直接到地里拉茭白,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生产成本价,合作社就以成本价敞开向茭农收购。


  退出日本走向世博


  在食品行业,有这样一句戏称:“只要进得了日本,到哪里都能去了。”


  言下之意就是日本对于食品,特别是农产品的检测已到了苛刻的地步。董家茭白走向日本的道路自然充满崎岖。


  尽管合作社选好品种和生产基地,制定和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严格产地环境、栽培措施和产品质量管理。但是挑剔的日本人还是把张永根累得够呛:“6吨茭白,叫了20个工人,整整准备了6天。”


  除了严格的农残检测,日本人对于茭白的外形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形状大小一致,叶片上不能有虫斑……不过在极端的挑剔下,出口日本的茭白效益也相当可观,每公斤达到100元至120元,而当时在国内市场每公斤茭白的批发价只有1.5元。三年后,合作社还是放弃了和日本的合作。“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拓,实在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搞出口了。”


  此时,董家茭白已在上海、无锡、苏州、常熟等各大城市供不应求。在上海实现了农超对接,现在,合作社35%的茭白都销往上海。


  2010年,上海迎来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张永根瞅准商机,找到上海一家向世博会供应蔬菜的公司,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检测,董家茭白顺利通过考试,以每日一吨的数量进入了世博会。


  准备进军香港


  如今的董家茭白有着标准化的种植管理体系、完整的供应链、良好的市场口碑,应该说茭农不愁卖。


  “关键要卖出好价钱,卖到消费能力强的地方。”张永根居安思危。


  现在全国的茭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国内市场已趋饱和,“不能等到国内市场不行了,再急急忙忙找出路,而要主动迎战外部市场。”张永根把目光锁定香港,香港经济繁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较高。


  如何让董家茭白直通香港,或者开拓更广阔的国外市场。


  3月21日下午,一支由商务局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军师团”来到了合作社,为董家茭白走向香港出谋划策。


  “老张,还有一条比较好的线路你可以考虑下。” 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术艳介绍,东南亚一些国家对于农产品进口实行免关税政策,特别像新加坡因为本国资源稀缺,很多农产品都是靠进口的。如果董家茭白能顺利打入,利润空间是非常大的。


  ……


  日头西沉,但关于董家茭白销售渠道、产业发展的谋划还在继续。这次,董家茭白的远行并不是问题,关键这趟远行给今后带来的深远意义。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沈怡华 编辑: 朱勋一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意外收获
    意外收获
    农户维修保养拖拉机
    农户维修保养拖拉机
    桑农赶晴天栽桑忙
    桑农赶晴天栽桑忙
    节水宣传进社区
    节水宣传进社区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