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三农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一个偏远乡村演绎的美丽蝶变


汇丰新村新貌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更多的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得以改变,甚至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如何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大力提倡,给予有力指导和推动。


  本文展现了桐乡市屠甸镇汇丰村曾由一个贫穷的村庄,经过6年时间的积淀,实现了华丽转身,这一做法和经验,给人以教益和启示,值得借鉴和推广。


  浴火重生


  在我市东南部,有这样一个村子:2006年之前,是桐乡出了名的穷村,村内没有绿化、硬化、美化不说,村干部的工资也没有着落,还负债80多万元;村两委软弱涣散,没有号召力,缺乏凝聚力,形同一盘散沙;公益事业无人问津,更不要说关乎民生的发展大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000多元,更让村民心寒的是,连一条水泥路也没有,外村的姑娘都不愿嫁到这里来……


  6年时间的积淀,呈现出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整洁平坦的宽阔马路、鳞次栉比的时尚住宅、淳朴和谐的村风民风……2011年,村里的固定资产达到2000万元,村里各项收入达到17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5万元。


  6年来,“浙江省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省级无邪教村”、“全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纷至沓来,证明了这个村在发展过程中的实力和公认度。


  这个浴火重生并实现凤凰涅槃的村子,就是汇丰村。


  人们对汇丰村的传颂,源于汇丰村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更源于村干部的管理和形象。其中谈论最多的是:村党总支书记陆炳康灵活的头脑、干事的魄力和那份割舍不断的桑梓情怀。这为我市其他行政村的发展作出了榜样,树立了标杆。


  梦里乡村

  近日,我们来到屠甸镇汇丰村,切身感受了汇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楼房整整齐齐,花草树木郁郁葱葱,老叟孩童悠然自得,这是走进汇丰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景象。村民陆建芬说:“你看这宽敞的道路、明亮的路灯、美丽的环境,多亏了陆书记啊!”漫步在汇丰村,很难把眼前的景象和以前的汇丰村联系起来。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领略到亭台楼榭,村民豪华的别墅掩映在翠绿的园景中,精致的假山、复古的凉亭、有逐舞飘袖之感的喷泉,仿佛置身在城市。

 
  在这里,村两委班子的每一项决策,都有村民参与协商,并经党员、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最后在公开栏中进行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这样不仅让每一个村民心中有数,而且也拉近了村委会与村民之间的距离,村公益事业众人办、大家干的浓厚氛围已然形成。

 
  在这里,村民们可以免费喝茶、打牌下棋、休闲娱乐,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享受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

 
  在这里,村民们对村干部十分信任,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虽然工资不高,但大家一心为民的发展思想从来不曾改变,村民们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这里,村民的幸福指数很高,很多村民都为生活在汇丰村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一点不仅附近的几个村看得到,甚至连与汇丰村接壤的海宁人也经常到这里来参观。

 
  在这里,60周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理发,村民的合作医疗费可以减免、农田水利灌溉费全免……村民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随时去找村支书,因为他几乎天天在村里,而且问题都可得到圆满解决。

       临危受命


  2005年,汇丰村两委班子没有号召力,缺乏凝聚力,形同一盘散沙。公益事业无人问津,更不要说关乎民生的发展大计。群众闹意见的、上访的、告状的接连不断,甚至连附近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汇丰村。

 
  有村民戏言,当时,汇丰村就像一个没人要的孩子。当地党委、政府也颇伤脑筋,认为选好一个带头人来凝聚人心,成为汇丰村的第一要务。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听取村民代表会议、党员大会建议之后,这个目标高度集中地锁定在当时在做生意的汇丰村人陆炳康身上。

 
  当时,陆炳康做着自己的事业,水泥制品厂、宾馆……可以说,他已事业小成,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镇里领导先后两次找到他,表明意图后,陆炳康都没有同意。这并不是他不想回村带领村民致富,而是觉得自己是个生意人,没有在村里工作的经验。用陆炳康自己的话说,“没有那个‘金刚钻’,当然不想揽那个‘瓷器活’”。而且,这样一个落后的村子要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难度可想而知。

 
  一段时间过后,镇领导再一次登门,请他“出山”。此时的陆炳康,内心很是纠结,一些亲戚朋友劝他不要回村揽那个“烂摊子”,但组织上对他的信任已经深深打动了他。

 
  就这样,陆炳康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回到了家乡,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历程。


  修路架起“连心桥”


  2005年6月,陆炳康带着行囊到汇丰村走马上任了。


  上任伊始,少不了走访,当时的汇丰村刚由3个村合并而成。一次,他到小组里做工作,一个村民指着门前一条羊肠小道,对他说:“你把面前的路修好了,不让我们车骑人(原来,当时汇丰村没有一寸通组水泥路,下雨天,道路泥泞,只能是人扛着车子走),什么事情都可以谈。”陆炳康心里颤抖了一下,“将心比心,我们没有为村民服务好,‘心’尺没衡量好,村民能配合村里的工作吗?”


  但问题是,村里外债80多万元,而且账面上只有10.8元。怎么办?陆炳康没有灰心丧气。就在此时,又遇到另外一道难题——村里2800亩土地,因“三上缴”问题,土地没有推土平整,难以分下去,老百姓反应比较强烈。当时,附近尚有砖瓦厂,灵机一动,他找来了推土机,帮着平整土地,而推出的土正好可以卖给砖瓦厂,这样,不仅解决了土地分配问题,还从中赚了13万元。就这样,村里有了第一笔发展资金。


  要想富,先修路。陆炳康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与担子很重。

 
  当时的汇丰村没修1米水泥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当时汇丰村村民出行的真实写照。一到下雨天,村民们出不去、进来难,不少村民说,甚至连外村走亲戚的都不愿来汇丰村。

 
  对于这一点,在镇里做财务工作的戚晓丽感受很深。戚晓丽于2006年年初嫁入汇丰村,言及当初的情形,她说:“历历在目,一辈子也忘不了。”原来,不巧的是,结婚当天,下起了雨,车子根本没办法前行。怎么办?只有下车步行,结果是“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有亲朋好友对她说:“你好像没地方嫁啊,怎么嫁到这里来。”甚至连母亲也半开玩笑似地对她说:“你家太难走了,我以后每年最多去一次啊!”


  但偌大一个村,筑路投入的资金数量、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有了13万元启动资金,再加上自己从家里拿出的资金,陆炳康开始行动了,2006年,一条宽4米、长约1公里的水泥路修好了。有村民说,修路的日子,陆炳康经常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就这样,到2007年时,通组道路已达20多条。


  到2008年,所有通组达户道路全部修好,彻底改变了全村“通行难、难通行”的状况,“雨天扛着自行车走泥路”的场面尘封为历史,村民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路修好了,大伙的气也顺了许多,更为本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既要低头拉车 更要抬头看路


  班子团结了,村里的事情就好解决了。接下来的多次党员、村民代表会上,大家反复就“汇丰村路在何方”展开讨论,村民小组长、党员、村民代表纷纷献计献策,最后汇成了一个声音:“陆书记,你带着大家伙儿干吧,我们都支持你!”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路修好了,但困扰村民最根本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陆炳康打出了谋划已久的致富经——引进项目,增收致富。面对村集体经济尴尬的局面,陆炳康经常和村干部一起研究制约村里经济发展难题,思考着如何能有效地发挥现有优势为本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症才能下药。陆炳康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最后确定了本村的发展方向,即:以发展主导产业、建设公共事业为重点,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针对村里底子薄的状况,村班子经过反复研究,抓住做强绿色蔬菜产业这个突破口,跑企业、跑大户、引项目。在关键时刻,陆炳康以个人的房产作抵押,筹得村级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150万元。就在这一年年底,陆炳康到市农经局为村民争取到3300亩大葱项目。虽然当年因形势不好,村民们没有赚到多少钱,但陆炳康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越来越高了。


  市场不相信眼泪,竞争不同情弱者。之后的几年,陆炳康始终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工作重点,并整合了农村力量,引领大家通过跑企业、跑大户,主攻项目建设,培育经济增长点,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目前,已逐步建成了上海东方杉基地、中翼神仙鸡基地、绿色野鸭生态养殖基地……2011年,村里的各项收入达到17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近1.5万元。

 
  随着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日子过得日益宽裕起来,人人有活儿干、家家有收入,人心思进、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村民们在陆炳康的带领下真正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当时的村委会,什么也没有,办公室连一个喝水的暖水瓶都没有,也没有一张像样的办公桌椅,起草个文件什么的都得爬到窗户台上或者垫着腿写……”村党总支副书记魏明荣回忆说。过去“两委”班子不全、人心不齐,矛盾多、积怨多、问题多掣肘着汇丰的发展,如今冰封开始融化了,人心开始聚拢。

 
  几年下来,不仅早已还清了80多万元外债,而且村集体固定资产已经超过了2000万元,这不仅消除了干群关系的隔阂,也让生活在汇丰的村民感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几年来无一上访。


  抓党建就要“动真格”


  面对当初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形势,陆炳康没有退缩,带着村两委成员开始走访群众,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他找到了“病因”:村务不公开,财务管理乱,干部作风不过硬,村里没钱搞基础设施建设,村里的发展受到限制,不少群众有怨气,工作难开展,秩序混乱,上访不断。

 
  找到“病因”的陆炳康当机立断,从加强民主管理入手,抓财务治乱,抓干部治软,抓党员治散,抓群众治懒。首先从账务入手,理顺干群关系。陆炳康邀请镇里的会计和村干部、村民代表、离任村干部,共同组成村财务审计组,花了两个月时间,理顺财务。

 
  坚持民主决策,村务公开,干事就得让大伙明白,干事就要干让群众满意的事,干事就要严格按照规定和制度去做。


  为此,汇丰村规定了民主决策程序:每做一项决策,按“征求民意”的方式实施,首先在两委班子中沟通达成共识,然后班子集体拟定决策草案,拿到村民议事会上进行商讨,然后经党员、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最后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开。


  每年年底时,汇丰村都把村全年的总收入及各项支出向村民进行包括详细细目的汇报,把新一年要干的每一项工程和每一项开支作总的预算,在公开栏内张贴,并把每个班子成员的工作职责、季度工作目标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此举使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望有了空前提高。


  打铁还要自身硬。前来承包工程的多了,前来送礼的人也多了。面对这些财物,陆炳康都一并上交到村财务。别人承包工程,最多的时候所送财物上万元,碰到放下就走的人,陆炳康也是马上交到村财务。而这些事情,村两委班子其他成员也经常遇到,最终也都是一并上交。

 
  为了锤炼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陆炳康从担任村党总支书记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为了加强班子建设,他建立健全了学习、会议、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并以身作则,严格照章办事。还跟村干部约法三章:不得随意去饭店吃喝、不得借村里搞工程假公济私、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这几年,汇丰村的党群文化园、双强争先主题馆和创先争优漫画长廊相继建成。走进党群文化园,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文化茶馆、农民书屋、棋艺乐园、教育展示厅、倾心驿站等7个活动室将文化园布置得错落有致,一群农民伯伯悠闲地在文化茶馆里喝茶聊天。在党代表工作室,党代表们定期驻点服务。在双强争先主题馆里,各类本土先进典型一一“亮相”,“双强”品牌评创、党群共建等党建特色做法逐一展示。“我们想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让村民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感受创先争优的氛围。”陆炳康道出了在桐乡176个行政村率先建造双强争先主题馆的初衷。

  让村民过上体面的生活


  2008年,汇丰村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陆炳康再次高票当选村党总支书记。

 
  过上体面生活,是每一个人的理想。陆炳康连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聘请设计院的专家,对全村进行了重新规划。他在村两委、村民代表会议上提出: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品位,打造新型农村。不建则已,要建就建一流村庄。


  按照这个规划,对现有村庄进行整治,包括建筑外立面、村容村貌整治,进而将汇丰村建设成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以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虽说是偏僻村,但是走进汇丰佳苑,这里的楼房一幢幢豪华别致,这里的街道一条条宽阔笔直,这里的路灯一排排新颖气派。每到初夏,汇丰村柳绿花红,鸟语花香。社区民宅,新楼亮丽;一条小河,碧波荡漾;水泥村道,四通八达;房前屋后,绿意盎然……好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画图。短短几年时间,汇丰村不仅摘掉了市级贫困村的帽子,还一举跨入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行列。


  推进农房集聚,如今新村集聚总户数近300户,并配套建设了农民公园、小学、幼儿园、游泳池、文化活动中心、农贸市场、商业街等。走进农户家中,宽敞整洁的房间,漂亮时尚的装饰,透着一股城市的气息。村民虞振华说:“搬到这里我很开心,面积大,而且小区环境又好,许多设施都很齐全,我原先的许多邻居也都搬了进来。都是党的好政策才能让我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在汇丰新村里,不仅聚集了一般的农户,而且还有像张玲宝一样的困难户。张玲宝一家是全村有名的贫困户,夫妻俩一个残疾、一个生病。上世纪80年代造的两层楼房早已摇摇欲坠,每次来台风和遇到灾害性天气,陆炳康总要亲自到他家帮助转移。新村集聚后,陆炳康首先想到了这些住房困难户,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情况,为其造房子包办了一切,从建筑材料到泥水瓦匠、再到简单的装修,连门窗都是陆炳康牵头帮助出资安装的。


  2010年春节,张玲宝一家住进了宽敞、明亮、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的新村,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陆炳康还为他们在新农贸市场里租到一处免租金的小超市,为他们找好了生计。每当说到这里,张玲宝都会双眸湿润,“陆书记真是太好了,没有他,我们也不会有今天。”


  “村里的道路宽了,环境美了,人心齐了,村里的小社会也和谐了,即使村民间有点小矛盾,也会在短时间内烟消云散,并握手言和,总而言之,矛盾是绝不会走出村子的。”村党总支副书记魏明荣笑言,村民为汇丰村的巨大变化感到欣慰和自豪。


  把老百姓当亲人

 
  “电线坏了,找陆书记去”。


  “路有破损,影响通行,还是让陆书记帮忙吧!”


  “我们家孩子要结婚了,想到村里办喜酒,找陆书记去!”


  ……


  陆炳康处处为村民着想,村民也把他当作自家人,换句话说,在村民的心中,他就是当家人,不管碰到啥事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大事小事都要找他,不烦吗?用陆炳康的话说:老百姓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你不管能行吗!似乎有一些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汇丰村村民说得最多、夸得最多的就是他们的书记陆炳康。“要是没有陆书记,就没有汇丰村的今天。”


  可以说,村里每浇一寸道路、一株绿化都凝聚其心血,见证了陆炳康忙碌的身影。村里要在农民公园修筑一座游泳池,为了在暑期前竣工并投入使用,连续一个月地早出晚归,监督着工程的进度,对于游泳池的深度、瓷砖颜色等一一过问,陆炳康曾笑言:“游泳池造好后,有几块瓷砖我都能报得出来。”


  村集体经济富裕起来了,村班子考虑的是怎么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说说容易干起来难,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多次跑政府、跑部门。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村民自筹、村集体投入等途径,村里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道路、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道路全面硬化,新建了农民公园、文化中心、农贸市场、商业街等配套设施,把公共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就连村民家门口的新型垃圾箱都实行分类投放。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道路畅通、绿化优美,商业街、卫生院、幼儿园等设施一应俱全。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品位,村里还在主干道安装路灯,实施亮化美化工程。几年来,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000余万元。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村民陆云龙说。而事实上,陆炳康还成了全天候“村官”,一年365天,除了市里镇里开会,他几乎天天在村里。“和老百姓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村里才能发展得更好。”陆炳康表示。


  启示:

 
  2005年,创业有成的陆炳康返回故里,把农民的勤劳朴实与商人的远见卓识融为一体,把这个落后村神奇地带入了省级小康村的行列,让一个曾经远近闻名的乱村穷村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村级组织而言,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做好群众工作,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吸引广大老百姓跟着共产党走。“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的写照。陆炳康正是以他每天的进村入户“穿针引线”,用党的惠民政策和党员的光辉形象,绣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自从到村里工作以来,他没有图私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与两委班子成员一起为着全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群众的脱贫致富而孜孜不倦地奋斗着,汇丰村“深乡下”的地理位置没变,但全村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头雁展翅,众雁齐飞。人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人才是第一资源。“给钱、给物,不如选个好干部。”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盼富求富的强烈愿望,选准用好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已经成为加强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当务之急。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有为必然有位的用人原则,着力培养广大党员干部敢于实践、大胆创新、勇立潮头、刚直不阿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不断活跃基层、打牢基础,激发内生动力,是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永远保持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的根本保证。


  科学布局,抢抓机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努力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和畏难情绪,树立起“转化靠自己,帮扶是机遇”的观念,多思考,多盘算。汇丰村正是牢牢抓住了上级有关政策,通过实施新村集聚、开发物业经营,增加固定资产,在科学布局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为今后长远发展腾出了更多的土地空间,从而也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实干惠民,空谈误事。群众评价一个干部的能力,往往是不看宣言看行动,不看“唱功”看“做功”。有句话说: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实干是最好的领导方法,实干是过硬的领导能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陆炳康带领村两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无可辩驳的事实,在这块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愿意过分表白和张扬,但他心里始终揣着老百姓,记挂着老百姓的冷暖,注意倾听老百姓的呼声,从群众最现实、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带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实际行动换取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简单一句话:经济发展好了、路通了、灯亮了、村美了,人心自然也就齐了。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王亚 金卫其 摄 编辑: 朱勋一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我为爷爷读报
    我为爷爷读报
    商家向消费者征集建议
    商家向消费者征集建议
    食品安全 生活安心
    食品安全 生活安心
    基干民兵治安巡逻队
    基干民兵治安巡逻队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