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技术人员每天都对市农业病虫害观测场的大小麦和油菜生长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出现蚜虫、灰飞虱和油菜菌核病等病虫害苗头,立即进行预警,确保全市农民明年的春花作物丰产丰收。
近20年来,我市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的定性预测的准确率,均保持在90%以上,达到了农业部相关考核的最高标准,为全市的农业生产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7年,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又在濮院镇西浜村建起了面积12亩的“农作物病虫害标准化观测场”。今年,建设成熟的市农业病虫害观测场更好地发挥了病虫害预警“前哨站”的作用。在观测场中,我市几乎所有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被分门别类种在粮油、果树、蔬菜和杭白菊病虫害观测区等6个区块中。并配备齐全的科学监测仪器,对病虫害观测与发生趋势进行更为及时快捷的预报。
2008年,我市就通过科学监测,避免了经验性差错的发生。从2005年至2007年,稻飞虱虫害大面积发生,严重的地区农民颗粒无收。但在今年,我市病虫害监测人员并没有根据这些老经验轻易作出预报。
“通过全自动诱虫灯、空中病菌孢子捕捉器和自动气象记录仪等设备,我们发现今年的稻飞虱数量明显减少。”负责病虫害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陈轶说,随后他们结合其他情况,进行深入分层,查明缘由。原来,由于今年年初的大雪冰冻,将大量的稻飞虱幼虫冻死,致使这种虫害迁入量锐减。观测场立即通告全市农民减少相应农药的使用量。
前一段时间,在稻田卷叶螟虫害高发期,观测场不仅利用科学设备对这一虫害进行严密监测,技术人员还采用了行之有效的土办法。他们走进稻田中,每人用一根木棍,轻轻拨动晚稻叶穗后,大量卷叶螟从稻田中飞起。“这次虫害比较严重,要加强预防措施。”经过多种方式的监测,观测站及时向农民发出预警,帮助农民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一次误报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巨大的。”市农经局植物保护站有关负责人说,就拿全市30多万亩水稻田来说,如果误报一次病虫害,仅经济代价就要损失600多万元,而付出的生态代价更是无法估量。因此,我市作为浙北地区的病虫害监测主要观测点,测报的“高精准”更是责无旁贷。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