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场地设置围档、工地的施工材料一律置于围档范围之内、土方作业采取防止扬尘措施……这是记者12月14日在市区建筑工地采访时看到的可喜一幕。在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的工作中,我市积极落实长效管理机制,针对市容环境管理存在的“盲点”,对症下“药”,擦亮“国家卫生城市”这张金名片。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易,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更难。2007年3月,我市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兴奋之余,一个现实问题随即摆在政府和各个职能部门面前:要提升城市市容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必须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市委、市政府立足市区环境卫生现状,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自我加压,分解责任,逐级落实各项长效管理机制。2007年底,市创建办在原有市区划分片长、路长分工负责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创卫巩固片区联络员制度》,由市创建办每人联系一个片区,通过上门走访、督查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片区、社区存在的问题。梧桐街道永宁社区车辆乱停放问题让居民头疼不已,市创建办联络员经过走访找到了问题症结,及时与市城管执法局、交警大队、市场管理中心协调,使车辆乱停放现象有了根本好转。为了加强城市容貌管理,我市出台了《桐乡市城市容貌标准(试行)》,不仅使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有了建设管理的标准,也使其他各镇建成区、实施城市化管理的区域有了可参照的依据。
一个个“薄弱环节”被找出来,并逐一得到整改。乱扔乱倒垃圾等违章行为与“卫生城市”形象格格不入。去年8月,市创建办、市城管执法局尝试在市区茅盾路、中山路开展生活垃圾上门收集服务,受到了居民和经营户的一致好评。这一做法随后被推广至市区12条路段。市城管执法局等有关部门还对垃圾入袋、“门前三包”情况进行检查,对违章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近几年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绿化档次明显提高,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绿地植被被人为破坏行为屡屡发生,管理不能完全到位。针对此,市园林绿化部门专门建立园林绿化专业养护管理队伍,建立健全绿化养护和管理考核制度,并在市区实施“一把剪刀”工程,有效解决了绿化养护管理难题。
解决关注民生以及单个职能部门不能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各类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建筑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强化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改善市区环境卫生面貌,我市按照“谁区域产生、谁负责消纳”的原则,在市区规划区范围内建立和落实了4个建筑垃圾消纳场。同时,市规划建设、城管执法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加大监管力度,将建筑垃圾的消纳处置情况作为施工单位竣工时验收的一项内容,从源头上进行把关。围绕卫生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我市还先后开展西北入城口整治、烧烤摊、流动摊联动整治、世纪大道沿线物流公司环境卫生整治、城中村、农民新村、城郊接合部环境卫生整治等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