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开始缩减生产规模——
海外市场萎缩、订单减少,国际金融危机正迫使部分企业为生存和发展而努力。我市一些企业借机通过调整人力结构,缩减成本来越过“寒冬”。
我市某过滤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早在今年年初,企业就已经嗅到了国际市场变化的味道:欧美市场经济下滑、订单减少,怎么办?企业开始静下来思考一个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建厂以来,企业的规模一直在扩大,到去年,企业销售额达3亿元。“快速扩张的同时,一个问题开始显现,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给企业的管理乃至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制约。”总经理助理孙成磊说:“是应该开始梳理一下了。”学管理出身的孙成磊强调了“梳理”这个词,他认为,这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阶段。于是,企业开始调查2300多名在册工人,为不适合目前岗位的职工调整岗位,此时,部分职工因为不愿意到新岗位而辞职。
面临国际影响而作出调整的并非这一家企业。我市某机械制造企业则在考虑辞退部分退休返聘的老职工。企业表示,辞退这些返聘职工也是因为劳动力富余造成的,这样的裁员应该对企业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业内人士提醒,对企业而言,裁人是要承担风险的,现在裁掉业务熟练的老员工,以后经济好转起来,会加大企业的用工成本。部分意识到这一点的企业,选择了稳定职工队伍,但暂缓每年一次的涨薪计划的方式,减少企业人力成本支出。还有企业确保一线职工,先从管理层开始减薪。河山一家绢纺厂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决定在迫不得已的时候逐步减薪。“但先从管理层开始,然后是行政和后勤部门,然后是销售部门,最后是生产部门。”他说这么做是为了稳定人心,“如果先从生产部门开始,肯定会影响一线职工的工作心态,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等都会受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下降,企业缩减生产规模,导致人员相对过剩。为了减少开支,降低成本,一些企业开始裁员,这是出于大的结构性调整需要。但要正常看待裁员,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也会促进个人具备岗位转移的能力,促进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企业也要有人才储备的意识。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