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70年代,桐乡市博物馆曾在安兴清理过一座明代墓葬,其中有一对瓷俑颇有特色。这一对瓷俑为白、绿、黄素三彩,男女各一,形状相似,慈眉善目,宽脸高鼻,身着阔袖长袍,双手捧如意,其中男俑头部似寿桃形,女俑梳发髻。男俑高14.6厘米,宽5.5厘米,厚3.5厘米;女俑高14.1厘米,宽5.7厘米,厚3.3厘米,制作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为我们研究明代服饰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
俑,是古代陪葬的偶人。《礼记·檩弓下》:“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 我国古代用俑陪葬习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资料证明,自东周开始至隋、唐时期的许多墓葬里常有陶俑的陪葬习俗,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秦始皇的兵马俑了。宋代以后,随着瓷器烧造工艺的迅猛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人们继承了使用偶人的陪葬习俗,用瓷器来烧造瓷俑以替代陶俑作为陪葬品,使得瓷俑产品无论是质量、烧造技术,还是工艺装饰、造型等方面,都超过了陶俑的表现手法,使瓷俑更为精美、实用。古代从奴隶社会用人殉葬到用陶俑陪葬,进而发展到用瓷俑陪葬,它不仅是器物材质上的演变,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