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收藏古陶瓷的藏家不少,也不乏有一些好的藏品,但对于大多数初涉收藏的爱好者来说,由于不懂古陶瓷的基本知识,凭着一知半解,难免会收进赝品,影响心情。
那么,怎样才会避免收藏赝品呢?笔者认为,初涉陶瓷收藏的人首先要学习和了解陶瓷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以便对古陶瓷器进行鉴别。古陶瓷的鉴别无非是对陶瓷器的烧造年代、窑口、质量等作出准确的判断。我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制造历史,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质、器型、釉色、色彩、装饰、款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对每一件陶瓷器仔细推敲,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辨别:
1.胎质。随着粉碎、淘洗、烧结技术的不断提高,胎土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罗家角出土的陶器烧成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我国商至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第一次飞跃,原始瓷出现,博物馆在河山石栏桥向阳汉墓发掘出土的原始瓷和釉陶器,经测定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我们在鉴别陶瓷器时要善于根据各个时代烧造温度的不同来判断年代。
2.器型。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明显的,有些变化是细微的。当你谙熟了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比较准确地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
3.釉色。自从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种。我们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朝代 ,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高温青釉、绿釉、霁蓝、霁红、黄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等,并且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如:由霁蓝演化出的雪花蓝、洒蓝等,由霁红演变来的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各种颜色釉都会派生新的釉色,各种色釉的叫法由于是口耳相传,民间叫法比较混杂,我们要多查阅资料,再根据其胎质、器型 、工艺、光泽确定其年代。
4. 色彩。 鉴别色彩要用发展的眼光,一个色彩的出现,开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臻于完美。例如:元代的釉里红一出世是红紫中闪黑,颜色并不悦目。到了明代初期釉里红是紫红色的,直到清代釉里红才显得鲜艳夺目。如此,一件鲜艳夺目的釉里红瓷器,我们就不应该判定为元代的产品。
5. 装饰。装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水平。每种装饰也有它的发明期,元代以前,陶瓷器的装饰主要是印花、画花、刻花、贴花、镂刻等。纹饰方面主要是花卉、动物、婴戏。釉上、釉下的彩绘只有黑、褐、红、绿等几个颜色。元青花一出现,印花、画花、刻花、贴花、镂刻等退居次要地位,纹饰彩绘才有了长足发展。我们应该熟悉每一种装饰艺术的产生年代。
6. 款识。款识能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判断年代。我国瓷器款识最早见于南京出土的东汉越窑青瓷虎子“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谊作”,后来有款识的陶瓷器越来越多,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陶瓷器的款识已经非常普及。款识能作为断代的依据,由于历代的窑场成千上万,每个窑场负责落款的窑工也不止1人。每个人的字体又不尽相同。因此任何年代的落款字体都不可能是统一的。我们鉴别一件陶瓷器的款识,不应单从款识的字体判断年代,而是要根据胎质、釉色、器型 、纹饰 、工艺、光泽等综合判断出相近年代,然后根据款识缩小判断的时间跨度,以求鉴别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