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一基本判断,是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看我国发展所处的阶段。它所蕴含的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根本要求。
2008年10月1日起,桐乡农民开始和城镇居民有了同一个称呼:居民。这一亲切的叫法,其意义绝不在于简单的称呼变化,而在于桐乡人对城乡一体化工作数十年的努力。
1989年:梦想成为一名工人
1989年,洲泉镇义马村村民屠林富初中刚刚毕业。按照同村人的“活法”,屠林富就该回到村里开始务农。然而,心思活络的屠林富不甘于务农这一活计,于是“托关系”进入洲泉胜利丝厂当了一名工人,“那时能够成为一名工人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一个月的工资有90元,同村人别提有多羡慕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屠林富同村的中青年劳动力几乎都出来打工了,连年纪偏大的劳动者也在丝绵加工厂等处找到了一席之地。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项统计显示,到今年6月底,我市31.22万农村劳动力中,有25万人、占总劳动人口80%以上的农民已经走出祖辈守望的土地,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工资收入已经成为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1999年:当起了小老板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濮院镇与现在完全是两个样,只有少数厂在从事羊毛衫加工,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镇将与“羊毛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金敏华是濮院镇永乐村人,她说:“2000年前,家里连三轮车都没有,每天到镇里的羊毛衫厂工作都是走着去的。”工作了几年后,金敏华打算辞职“单干”,这一大胆的想法竟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于是,一把剪刀、一个小门市部,金敏华开始了创业。
如今的金敏华已经是一家羊毛衫加工、包装的个体“小老板”了。2000年以来,在这个村,像金敏华这样的“小老板”一下子冒出了三四百人,村里的有车一族也越来越多。
2008年:让城里人羡慕
别墅连成片,绿树连成行,巡逻有保安,卫生有物管,厨房里是泛着火苗的煤气灶,厕所里是方便卫生的水冲式马桶,书房里还装上了电脑……如果不说出“翠竹园”这个地名,人们还以为自己置身于城市之中。翠竹园是濮院镇新星村的一个新村规划点,可容纳400户居民。即将搬进这个小区的小陆说 :“这么好的环境、这么优越的条件、这么高的生活品位,城里人也羡慕我们这样的生活。”
采访中,许多农村居民和村干部表示,“三农”问题要靠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解决,通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力促农民增收。《决定》是一个保护农民权益的文件,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的文件,是一个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文件。大家相信,有党的强农惠农政策,靠农民自己不懈的努力,农村会越来越美好。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