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姚余兴时,他正在高亭镇的广场上指导一帮渔家女打腰鼓。伴随着铿锵的鼓点,这个满头银发的老汉闪转腾挪,矫健的动作使人不敢相信他已是75岁的老人了。
抹抹额头上的汗水,老姚掰着指头数起来:“二、四、六白天到三江社区腰鼓队,高亭社区腰鼓队排在星期五,机场社区腰鼓队保持每星期一次,龙头社区、虎斗社区腰鼓队就利用早、晚时间了。”50年来,他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汗水洒在了基层文化的土壤上。
姚余兴自小酷爱文艺,很早就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艺人。而使他走上“种文化”道路的是1957年在鼠浪岛工作的那一段日子。鼠浪岛是岱山偏僻的渔村小岛,交通不便,渔民的文化生活极其枯燥。在岛上粮管所工作的姚余兴决心用文体活动来改变这种状况。
姚余兴邀约岛上的20来个文艺爱好者,一有空闲就教他们唱越剧,打腰鼓,结果把村民都吸引过来了。他还自编自演自导方言快板、越剧表演唱等节目,每次演出,整个小岛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当姚余兴调离鼠浪岛时,渔民们把他送到渡船上,不停地问:“姚老师,你还会回来吗?”
岛民的殷切期盼成为姚余兴“种文化”的动力。为文体爱好者义务辅导成了他的习惯,也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普及文体活动,需要一些最起码的器材,没钱买怎么办?老姚就摸索着制作乐器、道具,利用出差机会到处拜师求艺。他是岱山岛上第一个会演奏扬琴的人,第一个学会木兰拳的人,第一个独创碗琴的人。有一次,他跑了四家食堂、两家碗店,拣了130多只人家废弃不用的碗,从中选出7种音符,经过多日敲打练习后到各地巡回演出,渔民听后啧啧称奇。
在他的努力下,岛上居民的文体活动日益丰富起来,参加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只要有人愿意学,不管路多远,他都会赶过去教。1995年,在他的带动下,岱山人迷上了木兰拳。那时,姚余兴已经退休,白天他在城区给培训班的学生上课,晚上骑自行车到各村去辅导,忙得不亦乐乎。
姚余兴“种文化”始终不忘创新。就拿组建机场社区腰鼓队来说吧,他就动了不少脑筋。在队形编排上,创编了天女散花、三声炮响、鹞子翻身等;在表演形式中,首次加入了军号、唢呐、锣鼓、红旗,从而使这支队伍表演起来非常好看。如今,机场社区腰鼓队成了岱山县一支响当当的腰鼓队。
目前,姚余兴担负着20多支文体队伍的辅导工作,做这些事,他不求任何物质报酬和奖励。今年8月,县文化局给他发了一本证书,称他为“种文化”文艺辅导员。对这个称呼,老姚非常喜欢。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