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人文桐乡 >文学

丰子恺在两江枫桥

                  今日的两江枫桥
                               1938年丰子恺曾任教的桂林师范(今两江中学)校园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他的艺术和风范,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丰子恺漫画全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率真集》、《教师日记》等20多部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采用了我国传统小说的笔法,翻译了日本古典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填补了我国翻译史上的一项空白。

  而丰子恺的《教师日记》,是他在两江镇枫桥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现临桂县两江中学校址)任教时生活和工作的点滴记录。

  抗战爆发应邀来桂

  1898年11月17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桐乡县石门镇,乳名慈玉。其父是清末举人。慈玉9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7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23岁东渡日本留学,30岁随弘一法师皈依佛门,35岁退居故里缘缘堂,以写文作画为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故里被轰炸成平地,丰子恺率全家逃难武汉,长沙。不久,广西朋友相邀,希望他能来桂林。当时的广西有抗战模范省之称,他认为在国难当头,桂林人不忘艺术,真有泱泱大国之风度,于是欣然应邀,率家眷赴桂。

  长沙到桂林当时全是崎岖的公路,千里乘车跋涉,1938年6月24日丰子恺举家抵桂,在马皇背街暂时租房栖身。

  此时广西省立桂林师范正在临桂县两江镇枫桥筹办,校长唐现之几番聘请丰子恺担任国文教师。他先是婉言谢绝,后来聘请他兼任国文和美术教师,因盛情难却他提出三点建议:不住在学校;国文教材使用教师有一定自选权,不照搬课本篇目;保留开明书店编辑的职务。唐现之一一答应,还安排了一个房间让他课间休息。

  洛水之滨心地耕耘

  桂师的办校宗旨是“以艺术兴学,以礼乐治校”,丰子恺觉得此旨实比抗战建国更为深远。因为“凡武力侵略,必不能持久。日本迟早必败。我们将来抗战胜利,重新建国的时候,就好比吾人大病初愈,百体疲乏。需要多量的牛奶来营养来调理,方能恢复健康。桂师便是奶牛,应该把它好好地保藏起来,留给将来。”丰子恺为省立桂林师范写了校歌,其词曰:

  “百年之计树人,教育根本在心。桂林师范仁为训,克己复礼泛爱群。洛水之滨,大岭心村。心地耕耘,普雨悉皆荫。”

  大岭心村是桂师附近的一个村子。桂师南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杂树连绵,一条公路穿过江腰,河上有一座石拱桥,桥边高大枫木成林,过往客人常在林中停憩,故而此地被称为枫桥。桂师建校在此,本地人就称她为“枫桥师范”。传说这条江又叫洛清江,所以丰子恺的校歌中把这条河叫做“洛水”。

  为避免飞机轰炸,丰子恺全家住在离学校有五六里远的畔塘岭村谢四嫂家中,每日步行10多里往返在乡间小路上,他却高兴地以此为锻炼身体,从未迟到过一节课。1938年冬天,桂林下了一场大雪,天气特别冷。桂林师范高师班第一班全班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待国文教师来上课。钟声响毕,走进一位长者,稳健的步伐,满身雪花,一身深色长袍,满腮长须,一副墨色眼镜,他就是让学生慕名已久的丰子恺先生。

  第一堂课,他发给每位学生一篇文章“辞缘缘堂”。“缘缘堂”是丰子恺先生开辟的书斋,保藏了几万卷图书和弘一法师剃度前赠送给他的珍贵物品,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其著名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就是在书斋里完成的。

  日本飞机把石门镇夷为平地,缘缘堂成了一片焦土。“如今故国已成焦土,漂泊将及两年,在六千里外的荒山中重温当年仓皇辞家的旧梦,不禁心绪黯然,觉得无从下笔。然而环境虽变,我的赤子之心不失却;炮火虽烈,我的匹夫之志决不被夺,它们因了环境的压迫,受了炮火的洗礼,反而更加坚强了。杜衡芳蓬所生,无非吾土;青天白日之下,到处为乡。我又何必感慨呢?”文中有一首七绝:“江南春尽日西斜,血雨腥风卷落花。我有馨香携满袖,将求麟凤向无涯。”

  在逃难途中船上填的一阕《高阳台》词,更能说明他当时的心境:

  “千里故乡,六年华屋,匆匆一别俱休。黄发垂髫,飘零常在中流。绿江风扬春来好,有垂杨时拂行舟,惹离愁,碧水青山,错认杭州。

  而今虽报空前捷,只江南佳丽,已变荒丘。春到西湖,应闻鬼哭啾啾,河山自有重光日,奈离魂欲返无由。恨悠悠,誓扫匈奴,雪此冤仇。”

  丰子恺先生义愤填膺,振振有词,把对日寇暴劣行径的仇恨全部灌输到学生的心中。接着还选讲了李煜的《相见欢》、《清平乐》、《浪淘沙》、《虞美人》几首词,借亡国之君这块镜子给学生敲响警钟,抨击“亡国”的论调。

  丰子恺先生在国文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语言知识较弱,国文卷中标点乱用,文法不通,错别字多。他把学生卷子中不通的句子抄在黑板上,当场改正讲解。他还对学生约法三章:一是作文暂时不用文言文(因为有学生用似通不通的文言掩饰文法的错误);二是文章写好之后要念一遍给别人听,别人听懂才可以交卷,听不懂都要修改;三是标点不准乱用,字不许潦草。

  丰子恺认为:“现代社会一切乱子,都由人不能‘推其所为’,不能‘举斯心加之彼’而来。治人者不知从内治本,而从外统治,故乱子愈出愈多,而始经不可得。(《教师日记》)”所以他在国文课上特意选讲《孟子》,意在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他觉得如果人们能用仁爱之心对待生活,对待人世,那么生活就会美化,世界也会和平。

  丰子恺讲美术多理论而少技巧,重视学生真善美素质的提高。他认为艺术是与人生密切相关联的,美不是形式的,他一再申说:“图画科之主旨,原是要使学生赏识自然与艺术之美;并不是仅求学生都能描画而已。”“具足美德而缺乏技术,其人基础巩固,虽不能为艺术家,自不失为高尚的艺术学者;与其为机巧之徒,毋宁为善良之人。”

  在教授绘画学习方法上,也不同于一般。他对学生说:“图画教材甚广,凡宇宙间包罗万象,无一不是图画教材。把各物的画法一一教给你们,例如今天教画马,明天教画牛,后天教画花,再后天教画鸟……十年也教不完。中国旧时的学画法,便犯这毛病。学画者大都备《芥子园画谱》依样画葫芦,知其一不知其二……你们学绘画,切勿犯这毛病!要你们不犯这毛病,我不把各物的画法教你们,而教你们一通百通的方法。所谓一通百通的方法,便是训练你们的眼睛和手。我们的眼睛原来具有对形状色彩的辨识力,能辨识各物开头色彩的不同所在后,你的手便会与你的眼睛合作,而在纸上描出所见各物的特相。得心应手即是一通百通。一通百通,则凡看得见的,都画得出。(《教师日记》)”

  丰子恺是一个很让学生亲近的人,学生常有机会进丰先生的休息间,自然能看到他的日记和画集。在他的《护生画集》中有一幅画极引人注目:一蔸被人腰斩的树桩,春风吹又生,抽出了健壮的嫩枝,生气勃勃盎然挺拔,画旁题了一首五言绝句:“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丰先生解释说,中国是不会亡国的,新中国一定要重建,“艺术可以建国”。

  丰子恺先生最喜欢站在清澈的洛水河畔,用他艺术家的眼睛,观察冬红春绿的枫树林,小巧玲珑的枫桥,河中的竹排鸬鹚,老翁垂钓,捧书学子。许多学生说,丰先生的画,就在枫桥上画成的。

  《教师日记》兴而不息

  丰子恺先生在桂师的生活是比较安定的。著名的《教师日记》便在这时候开始记起。过去他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教师日记》记事始于1938年10月24日,止于1939年6月24日,正是他来桂林省立师范学校任教的时间。举凡乡居生活,家务琐事,友朋往来,所见所思皆有记述。他在《教师日记》序中写道:“及抵两江,安居而有定业,生活又成平凡,然蛮夷猾夏不已,神州丧乱日甚。吾身虽得安,后敬业于山水之间,吾心岂能如故园平居时之悠逸哉?夫往而不返时也,兴而不息者感也。而况得虎口余生,睹苍生之浩劫,吾今后岂得优游卒岁,放怀于云林泉石之间哉?于是立此日记……”

  当时师生的抗日热情高涨,丰子恺先生也积极参与抗战宣传工作。他担任学校壁报和抗战漫画的宣传指导,常带领学生上街下乡去宣传抗战,他画的抗战漫画被学校制版而印,作为抗战宣传资料各处张贴。学校每星期都组织部分师生去苏桥伤兵医院慰问抗战负伤战士,丰先生也亲自参加慰问活动。从枫桥到苏桥,步行往返有60华里,他总是精神抖擞,从不懈怠。

  1938年11月17日,是丰子恺先生40岁生日,他请假一天,两杯米酒下肚,闭目静坐,回忆自己过去的人生经历。他觉得从前的生活与这逃难流离的一年比,就像是一片平原绝少凹凸;而这一年中人生的艰苦焦灼,紧张危险,侥幸脱险,新鲜快意等,各种滋味都已尝过。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年间的崎岖之路,增加我不少经验,给我不少的锻炼。”

  1939年1月24日,丰子恺先生的儿子新枚降世,妻子因难产病重。产病期间,学校的许多同事和学生,还有桂林的朋友来看望,如胡适之、王鲁彦、陆联棠、张梓先、宋云彬、贾祖璋、巴金、王西彦、傅林然和王星贤等,一时众多文化名士聚集两江枫桥。

  别离枫桥遗范永存

  后来,丰子恺的好友与同事王星贤离开桂师到宜山的浙江大学任教,来信说浙江大学欲聘丰先生。丰子恺复信应允,但他对枫桥师范又很是留恋,不忍离去,故而在决定要完成几件事才离开。

  一是,精选抗战以来所作的画稿,各重描一幅,盖上“缘缘堂毁后所蓄”印,以备保藏。为便于流离中携带,画幅全用画页。二是,胡适之广邀朋友,编制抗战宣传文画一大套,欲让全国500户以上的乡村各置一份。丰子恺很佩服这个举措,允为相助。他认为,大众阅读的图画,应以物似为原则,构图宜明快,用笔宜工整。而且为完成此事,他表示愿意改变自己的画风,并说:“此事比较教师更有意义,号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三是与开明书店同仁共商《中学生》复刊事宜,他觉得此时若不复刊,恐怕只能等到战后;《中学生》杂志“岂能于患难中逃之夭夭,而乱平后再来做生意哉?”故极力促成之。1939年3月28日《中学生》决定复刊,傅彬然被推为主编,叶圣陶为社长,陆联棠为发行人,丰子恺为编委,并答应随时供稿。四是重作《漫画阿Q正传》。这套画他曾在1937年绘成,交学生张逸心到上海刊印时毁于战火。1938年在汉口时,丰子恺应学生钱君陶之请,重新绘制,寄《文丛》刊出两幅,后又被毁于广州大轰炸中。这次重绘已是第三次。全册画稿共54篇,完成后请绍兴的朋友张梓先和章雪山审阅;寄出时怕再遭损失,又在薄纸上用铅笔全部印摹一套,作为副稿,以备保存。1939年,此套漫画终于由北京开明书店出版。

  四件要事办好后,1939年4月5日,丰子恺先生久立枫桥旁,依依不舍。

  在宜山数月,宾阳沦陷,宜山大难临头。丰子恺西奔,到遵义浙江大学主讲艺术理论。1942年秋,到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5年抗战胜利,定居上海。1949年以后,先后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文革”中惨遭迫害,1975年辞世。

  今年是丰子恺先生诞辰110周年,也是丰老师在枫桥师范任教70周年纪念。虽只有一年的时间,但两江枫桥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子恺这位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执着的身影和深深的足印。丰子恺先生其伟大的人格和典范的教师风采,必将成为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师生传承的旗帜。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桂林晚报 作者: 褚春德 褚艳华 文/摄 编辑: 沈正禹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最新
 
图片
 
    三羊开泰广场改造竣工
    三羊开泰广场改造竣工
    豆制品 放心吃
    豆制品 放心吃
    大麻供电分流
    大麻供电分流
    蒿溪见闻
    蒿溪见闻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