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总要到10月下旬至年底,农民才忙着收割晚稻、播种油菜和小麦等作物,进入一年中的农忙期。可这几天,在高桥镇漕泾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农民们在翻垦着田地,播种着莴笋、包心菜等蔬菜幼苗,将农忙期提早了半个多月。
高桥镇的蔬菜加工企业较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一年四季对蔬菜原料的需求量都在不断增加。为保证原料质量,一些企业都要从外地引进优质蔬菜,但原料购买和运输费用对企业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部分企业将眼光转向了本地,高桥镇许多农民有着丰富的蔬菜种植经验,企业利用这一优势,向当地农民下订单,并引导他们采用科学方式种植优质蔬菜,然后再统一收购加工,这样既省了不少运输成本,又确保了原料的新鲜度和数量。
当地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以生产经营脱水蔬菜为主,企业将从外地购来的莴笋、包心菜经过一定加工,制成脱水蔬菜后销往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的餐饮酒店。可是由于从外地购进,不仅运输成本高,而且蔬菜的新鲜度也不够好。“今年5月,从山东购进满满一卡车约30吨的莴笋,工人在打开车厢准备卸货时,顿时傻了眼。原来经过20多个小时的路途颠簸,约有五分之一的新鲜莴笋都烂掉了,无法加工。”企业负责人钱伟忠遗憾地说。经过这一事件,钱伟忠一直在为如何提高蔬菜原料的新鲜度动脑筋。
经过一番考察,钱伟忠首先与漕泾村取得了联系,由他们公司在大棚育苗,将培育好的幼苗交给农户播种,并与农户签下订单,等莴笋收割后全部以保护价收购。没想到在村委会的牵头下,农民积极性非常高,共有648户农户愿意在自己空闲的田地里种植莴笋。该村农民马进荣告诉记者:“我种了两亩半,反正这块地闲着也是闲着,现在种种莴笋,又不用担心销路,每亩可以有3000多元的收入,比种榨菜收入好多了。”
据了解,高桥镇的许多蔬菜加工企业,纷纷向当地农村下了订单,龙南、骑力等7个村的600多亩土地成了这些蔬菜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一些企业甚至还把触角伸向了海宁等周边地区的农村。
望着绿油油的莴笋幼苗,农民心里乐开了花,因为这不仅满足了企业的生产需求,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真正获得了“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