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谁和谁的相遇就是命里必有的事。
2000年8月,踏上桐乡的异土,一种客居他乡的情怀扑面而来。满耳的吴侬软语,满眼的江南风情,包围、浸润着北方女子年轻率直的热情,却也让我常常领受曲解的尴尬。一个偶然,翻开了《桐乡报》,在散发着墨香的文字里,我欣喜地发现了一个让心灵宁静让眼睛明亮的窗口。
也有人说《桐乡报》没啥看头,那可能是因为熟悉处没风景吧。我初读《桐乡报》,是从头版头条到广告,一字不漏。洲泉、大麻、崇福、乌镇……这些当地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词,对于像我这样的外地人来说,就像一件年代久远又散发着无穷魅力的精美瓷器,充满着神秘的诱惑。我首先就是通过这尺寸见方的纸张,了解了我生活、居住的这个地方的风物世情。这样,一读就是三年。
2003年,我尝试着与这个朋友交流,忐忑地将《品读戴来》的随笔寄出,没想到很快就刊出了。带着未出生的女儿在老公的陪同下,走进鱼行街那里的报社办公室领取稿费。下午的阳光,透过二楼的玻璃窗,从我们两个人——一家三口的背后照过来,在不太明净的墙上镌刻下一个温暖的影子。多年以后我也常常想起那个午后,那缕阳光,那给我勇气和安慰的有我们的影子的墙……我总想告诉别人那一刻的幸福,但我想别人无法尽知,相知是怎样的感动。
后来又有读书随笔发表,就少了最初的激动和兴奋。没有自己文章发表的日子,品赏别人的文章,也别有一番情趣。一次又一次的征文,一版又一版的“凤凰家”,让我记住了一些名字,也认识了一些人。阅读着他们别样的人生,丰富着自己的阅历,是一种毫不费力的成长。这隔三差五的精神小宴,让我实践着不离不弃的相守,在本也不大的江南小城,用不着诺言,何等的默契!
2007年,《桐乡报》开展了捉错比赛,我暗自为这个朋友竖起大拇指。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责任;这不是炒作,而是一种态度。由此我想到了为编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桐乡名人——茅盾。他水一样灵动的思想,山一样坚韧的性格,是得益于桐乡的厚土还是影响了一方的后人?他们有着相通的文化元素,我不得不敬佩这一方水土!那次比赛我认真地参加了,出于朋友的责任和职业的良知,我也得到了认可的回应。但排名第三的结果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由此说《桐乡报》带给我还有实实在在的触动。
相遇的未必相识,相识的未必相知,相知的未必相惜,相惜的未必相守,相守的未必相依。我们各自存在着,以淡淡茶香一样的情分,相知相惜,相守相依。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