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嘉兴日报社桐乡分社邀请部分读者代表进行座谈,大家欢聚一堂,畅所欲言,为报社今后发展出谋划策。现摘录部分读者代表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以飨广大读者,诚挚感谢大家10年来对《嘉兴日报·桐乡版》的拳拳关爱。
张森生:《桐乡报》1998年复刊以来,所有的报纸我都保存着。《桐乡报》是家乡的报纸,我记得当初报社的办公地点还在市区丁字街,租用检察院宿舍,七八位老同志在杭州的老师指导下办起了《桐乡报》。报纸复刊后,受到了桐乡市民的普遍好评。这几年,《桐乡报》从周二报发展到周五报,各方面都快速发展,新闻报道非常深入,分析很到位,像今年登载的“五任市委书记访谈”我印象深刻。现在,我每天都在家门口“守”候《桐乡报》的到来,我希望《桐乡报》以后能一周七期天天有,来满足读者的心愿!
陈志农:感谢报社同仁为办好家乡报纸付出的辛勤劳动,为读者送上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桐乡报》要扩大知名度,建议在一些大的社区、学校门口设置读报栏,现在家长去学校接孩子放学时,往往等得很心焦,可以让家长看报纸消磨时间,同时还能提高《桐乡报》的知名度,可谓一举双得。另外,在一些报道上,我认为报纸应有超前意识,提前做好相关策划工作。
陆坤财:作为河山镇庙头村的市级文化示范户,2004年之前,我把《桐乡报》完完整整地保存了下来。2004年开始,考虑到文化传播的需要,我把《桐乡报》和其他报纸上的新闻分栏目进行剪贴后装订成册,比如分社会新闻、故事人物等,不知不觉我已经有了40本剪报了。在这些报纸中,我最喜欢《桐乡报》,因为报纸上刊登的都是桐乡本地新闻,贴近实际,读起来更加亲切。这些剪报现在成了我的“宝贝”,我把剪报上的新闻读给村民听,大家都说长了不少见识呢。
朱显文:作为一名曾参与办报的老同志,《桐乡报》之所以能由小到大,主要是因为报社作风好,报社全体工作人员发扬了团结拼搏,责任心强的优良作风。10年来,《桐乡报》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及民生热点作了广泛深入的报道,新闻面越来越宽,发挥了良好的舆论宣传作用。在今后发展上,我认为《桐乡报》要在言论采写、舆论监督方面再进一步做好文章。
钟建芳:《桐乡报》把基层的声音传递给政府,又把政府的声音及时传送到基层,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委员,我比较关注《桐乡报》,特别关注《乡镇网》上的报道,这个版面是基层政府工作交流的一个有效平台,希望《桐乡报》以后能一如既往地报道好基层新闻,更好地发挥好宣传阵地作用。
严僮伦:我想给“家门口的报纸”《桐乡报》提几点建议:一是起点要高。报纸是没有级别的,办报人员要不断提高眼界。只有起点高了,把《桐乡报》定位在一张大报上,这样才能把报纸办得更好。二是《乡镇网》要突出一个主题,对于一些有新闻的镇、街道要围绕主题进行重点报道,而不是面面俱到。三是言论栏目要打品牌,《桐乡报》要大力培养言论记者,这是大势所趋。
姚孝平:我想给专刊《凤凰家》提四点建议:一、多突出地方人文特色。刊登一些反映桐乡地区民俗习惯传统的文章,如婚丧嫁娶、旧行当、茶馆、桐乡地方性文化名人、传统手艺等等。二、要敢于创新文章内容。文贵创新,不取苟同,思想要与众不同,谈论的事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千篇一律。散文、小说、评论、书评、杂感等都要有一席之地。三、要努力构建平台,使之成为培养文学青年的阵地。作为文学副刊,要注意并重视培养文学青年,使他们能多有机会发表文章,得到实践锻炼。也可通过举办文学沙龙、座谈会等形式交流信息、发表意见。四、多研究文学问题,眼光放大。对于中国文坛现象、作品和文学的走向现状等进行研究探索,同时也多介绍本地作家作者的作品,文学思想等等,使桐乡的现当代文学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徐春雷:办报难!作为一名曾参与办报的工作人员,深知办报的艰难。从小报到大报,无论是版面内容、还是版式设计,《桐乡报》都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像一版的要闻版,三版的《凤凰家》专刊都办得很有特色。新推出的《国内新闻》,也非常好,通过这个版面就可以了解天下大事。而《乡镇网》的推出给通讯员发稿提供了平台,很有必要,激发了通讯员写稿积极性。要说不足,我觉得一版上的言论偏弱一点。另外,报纸不仅要关心社会焦点、热点和难点,一些老百姓不关心的“冷点”,报纸也要多关注。
袁广学:《桐乡报》贴近生活,报道身边发生的事,所以有一种亲切感,这是任何新闻媒体所不能替代的。《桐乡报》作为桐乡市委机关报,又是桐乡主流媒体,在传媒多元化的竞争中,由于报社领导励精图治,以及采编人员的勤奋努力,既保持了党报的严肃性,又体现了都市报的生动活泼性,可看性与日俱增,逐渐成为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纸质传媒。为了使家乡报办得更好,我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一、为了进一步发挥党报的桥梁作用,建议多刊一些反映群众呼声,像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民生问题,结合有关领导或专业人士的答复解难,拉近党和群众的距离。二、在专栏《大家谈》的基础上,建议开辟社会热点问题讨论,有利于提高市民对《桐乡报》的关注度。三、建议在人员流动密集区,增设《桐乡报》阅报栏,发挥《桐乡报》的宣传作用。四、关于报头“桐乡”两字,是否可以考虑改用茅盾先生的书法字体,以增加报头的醒目与活泼感,及桐乡人文内涵。
颜剑明:我与报社有着解不开的情缘,因为我是一名老读者,也是一名老通讯员。从先前的《桐乡报》到现在的《桐乡版》,已经整10年了,特别是近几年,是报社发展最快的几年,是突飞猛进的几年。目前的《桐乡报》,信息容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越来越快,版面越来越大气了。用报社的行话来说,有视觉冲击力,给人印象颇深,确能吸引人。作为老读者,看到它的发展和变化,感到非常高兴。我想提点不成熟的建议,就是报纸是否适当增加一点反映地方人文的内容,如《凤凰家》上开辟过一个栏目,专门介绍桐乡的人文掌故,文章内容要新,这样有新鲜感。《桐乡报》也可尝试每周或者每两周刊登一篇有关地方人文的小文章,连续刊登下去,一定会更有亲和力和影响力,这对扩大报纸的读者群也不失是一种办法。还有,在新闻的时效性上可以再加强些。总之,我们从《桐乡报》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享受了更多的欢乐,得到了更多的教益。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