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公共财政惠及莘莘学子
关键词一: “资助扩面”工程
[新闻回放]2007年 9月1日,石门中学朱月娟、周晓红等50多名因家庭贫困原打算辍学的学生,高高兴兴背起书包,全部准时到校上学。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暂时困难而失学!”为了使帮困助学工作早落实,家庭困难学生早安心,石门中学协同石门镇党委、政府、关工委在暑假期间就进行了多渠道、多形式的“手拉手帮困助学结对”落实工作:向家庭困难学生发放教育券;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资助;学校采取适当减免措施等。
[全景扫描] 2007上半年,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做好2007年桐乡市困难家庭学生助学工作的通知》,积极实施资助扩面工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18386人次得到资助,资助率达11.3%,资助金额323余万元,同时有18368人次学生享受到“爱心营养餐”。同时继续做好“春蕾女童”结对资助和各类爱心捐款活动,切实保障每一个适龄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海平调研教育工作
关键词二:关注新市民子女就学
[新闻回放]拥有全国最大羊毛衫集散中心的濮院镇,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外来经商与务工人员。随之,校园里增添了许许多多“流动的花朵”——新市民子女。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在濮院镇就读的新市民子女不到1000人,而到2007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已经递增至6330人,平均每年增加1000多人。
面对日益突出的新市民子女就学问题,濮院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把外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纳入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安排,认真做好接收新市民子女就学工作,并在享受贫困生资助和教育券、营养餐券上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同时,对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进行混合编班,加强相互之间交融,要求学校全体师生充分尊重新市民子女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特点,让他们感受学校的温馨。
2007学年,濮院小学将毛衫城校区一年级由原先计划的4个教学班扩充到5个教学班,启用3号教学楼,缓解一年级新生就学的压力,此举受到了新市民的极大欢迎。据初步统计,本学年濮院小学在校新市民子女总数已达1500人,比上学年增长100名。
[全景扫描]当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桐乡,我们将和更多的新市民共同奋斗共同生活已经成为事实。着眼桐乡和谐发展,给予新市民子女真诚帮助,让他们身在桐乡也有家的温馨,让他们从小立志和我们一起携手共建美丽桐乡,濮院小学的做法只是我市对新市民子女教育关怀的一个缩影。
2007年,桐乡教育局把接收新市民子女入学作为公办学校的重要任务,明确要求各公办学校在学额允许的情况下,必须无条件接收新市民子女入学,要求公办学校接收新市民子女入学人数只能增加不得减少,公办学校在册的新市民子女达到8836名。
为提高民办新市民子女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评估考核办法,对全市10所民办新市民子女学校进行评估,对合格学校实施政府奖励;根据新市民子女学校接送车多的现状,加大整治力度,接送车数量从42辆减少到26辆。
关键词三: 职业教育奖学助学行动
[新闻回放]又是一个周末,市职教中心07旅游(1)班的邱标峰和其他同学一样,在校门口有序地排着队,准备乘公交车回家。然而邱标峰知道,他跟其他同学又有点不一样,因为他的求学之路显得有些艰辛。
邱标峰家住梧桐街道新玄村,由于母亲常年生病,家庭经济来源少,生活比较困难,是村里的低保户。初中毕业后,因为家里实在没有钱让他继续读书,父母无奈地打算让他到厂里去打工。邱标峰从拿到职高入学通知书的那天起,就梦想着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能够继续上学。后来,正是有了职业教育奖学助学行动,邱标峰才实现了他读书的愿望。
2007年上半年,职教中心已向200名学生发放18万余元的奖学金,下半年共有3175名高一、高二级学生得到每人750元的助学金补助,总金额为238万余元。根据桐乡市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在2007年高一年级的招生计划中,市教育局对紧缺工科类专业实行了每人每学期减交400元学费的方案,共618名高一学生得到报读紧缺专业的优惠。
[全景扫描]2007年初,市政府就专门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桐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桐乡市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文件。实施了职教中心的合并,成功整合职教中心三所学校的教育资源;认真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 加大对职业学校专业调整的力度,加强以服装专业为依托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投入330万元用于该专业的实训实习装备建设。筹措资金286万元积极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工作,全年各类培训在55000人次以上,其中预备劳动力培训人数为606名。实施职业学校助学奖学计划,其中对特困家庭、低保家庭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减免学杂费205万元,对就读工科类专业和农林类专业学生减免学杂费48万元,对品学兼优的职业学校学生兑现奖学金3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