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综合
60多年的坚守,他将青春献给了我市麻风病防治事业

从一名麻风病患者到麻风村的“守护人”

2021年02月01日 08:46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中心记者 孙溟苑 通讯员 孔佳琰

  穿上有些发皱的白大褂,拿着本子,他再一次跨进了这座位于嘉湖公路旁的房子——桐乡市康复疗养院,又名桐乡麻风村。

  2011年7月,短暂离开麻风村1年后,退休后的朱坤山重新“整装上阵”。在僻静的村庄里,继续演绎着一个仁义医者和一群苦难病人的故事。

  “朱坤山医师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我市的麻风病防治事业,几十年间,从一名麻风病患者变成麻风病患者的‘守护者’,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桐乡市皮肤病防治院副院长徐建忠曾如是评价。

  刚刚过去的1月31日,是第68个“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也是第34个“中国麻风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走进市康复疗养院,一起来了解朱坤山和他守护麻风村的故事。

  从病人到医生:

  坚守麻风村60多年,他将青春奉献给麻风事业

  朱坤山在写病历。中心记者蒋菊芬/摄

  医生为麻风病人做手术。

  “如果不是李医生,也许就不会有现在的我。”说起往事,朱坤山不免有些感慨。

  上世纪50年代,麻风病在中国流行,而桐乡曾是麻风病高流行地区。为更好地控制麻风病传播,1956年,桐乡成立桐乡县麻风病防治站,并先后建立了6个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进行集中隔离治疗。

  朱坤山出生于1945年,老家位于现在的开发区(高桥街道)。1960年,还在上初中的朱坤山,感觉身体时不时出现一阵麻意。在那个谈“麻”色变的年代,家人不敢大意,当即把他送到了高桥康复村治疗。

  “刚进来的时候,很害怕。”朱坤山坦言,无论是对于自己身患麻风病的担忧,还是近距离看到重症麻风病人的“惨状”,都让他几近崩溃。

  但好在,经过两年的治疗,朱坤山痊愈了,虽然右手小拇指再不能伸直,但和其他落下残疾的麻风病人相比,他无疑是幸运的。

  因为上过学,也算有点文化,当时康复村里的李医生有意将朱坤山收为学徒。因为曾同为病患,朱坤山深切地知道身患麻风遭受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抱着消除麻风病的决心,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于是,治愈后的朱坤山便留在了康复村,跟着李医生学习中医。刚开始,康复村里病人多,朱坤山每天的工作便是帮他们换药消毒,常常忙到十一二点。空余时间,他常学习中医药典。

  后来,朱坤山又辗转桐乡卫校等地,系统地学习医学。高桥康复村、石门康复村、乌镇康复村……60多年来,他始终没有离开过麻风病人。

  于他而言,这些人就像他的家人一般。“人,怎么能离开家人呢!”朱坤山说道。

  始终战斗在一线:

  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视

  上世纪60年代,桐乡6个麻风村,仍有不少现症病人,现症病区是最具有传染性也是最危险的地方,但朱坤山却一直坚持在“第一线”。无论是诊疗还是普查麻风病患者,朱坤山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一丝懈怠。

  在那个谈“麻”色变的年代,每一次确诊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有一次,好几个“麻风病人”被送到钱林康复村,有的是手脚发麻,有的是肢体酸痛,有的是身上瘙痒,朱坤山一个个仔细检查后,发现都不是麻风病。“如果不是麻风病,而被当成麻风病,会误了这个人的一生。”朱坤山说。

  相比普通皮肤病人,麻风病患者大多身体有残疾,患有各种并发症,有的患者甚至因为疾病,足底流脓,身上总伴着一股恶臭。但朱坤山从来不嫌弃他们,每天,他都会走进病房,和病人聊病情、处理创口,有时候还跟他们唠唠家常。

  “他从来不嫌弃我们。”休养员朱阿姨到现在都记得她刚到麻风村时的样子,“我两条腿烂得骨头都看到了,都是朱医师给我换药。”朱阿姨回忆。

  每次直接和患者肌肤接触,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视。

  在未成家的十几年时间里,朱坤山几乎从不回家,每天就住在康复村里,守着麻风病人。

  退休后仍闲不住的他,在2011年7月自愿申请回到康复村继续工作。

  从治病到治心:

  他视患者如亲人,让生命更有尊严

  麻风病人的手指关节变了形。

  中心记者蒋菊芬/摄

  社会对麻风的恐惧转化为的歧视,除了转移到麻风病人身上,还有治疗麻风病的医生。“1972年我做麻风病普查时,住在旅馆里,有些人直接跟老板说,麻风医生住过的房间,我们不要。”如今,说起这件事,朱坤山早已释然。“作为医生,我们不苦,最苦的是患麻风的病人。”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大批麻风病患者的治愈,麻风村逐步撤并,只保留了位于乌镇镇南王村嘉湖公路旁的桐乡市康复疗养院,由市皮防院负责管理。1994年,朱坤山作为第二代麻防工作者入驻该院。

  “其实,麻风病人在治愈后,是不再具有传染性的。”朱坤山颇有些无奈地说道,尽管他们反复向大众解释宣传,但深刻在人们脑海里的关于“麻风”的可怕印象,却并不容易被打破。

  朱坤山到现在都还记得,当年有一个麻风病患者,本来是在家里隔离治疗的,但因为受不了村里人的歧视,他把治疗麻风病的一瓶药全吞了下去,想要自杀,好在抢救及时,救了回来。但治愈后他再也没有回过家,而是搬进了疗养院。

  与这个麻风病患者一起的,还有很多人。多年来,他们互相照顾,在疗养院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消化着社会加诸于他们的偏见。以至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家这个词是他们的“禁忌”,也是彼此间心照不宣的“秘密”。疗养院的后面有一条小河,每年夏天,朱坤山都会带着他们去河边乘凉,大家天南地北地聊着,却几乎从不说起家。

  朱坤山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医者,他们身体上的伤已经痊愈,但心里的伤却是需要时间和爱去疗愈的。而他能做的,就是陪在他们身边,尽己所能帮他们走出心底的那片深海。

  “好在现在社会的包容度越来越大了,他们的家属开始主动联系我们。”说着,朱坤山的手机响了起来,原来是周阿六(化名)的女儿打电话询问父亲的情况。“他们现在也会偶尔回家住几天,每次回来都大包小包的。不回家的,家里人也会寄来很多吃的用的。”朱坤山有些欣慰地说道。

  前不久,疗养院来了一个年轻的医护人员,朱坤山特地叮嘱他,要是院里的老人送他吃的,哪怕不吃也一定要拿,不然他们会不开心。

  现在,相比于治病,朱坤山做的更多是“治心”。现如今的康复疗养院还住着20多名休养员,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65岁,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年纪越大,就越像小孩子,要多哄哄。”朱坤山说。

  除了日常的查房、治病,老人之间有时也会因为一些琐事闹矛盾,每当这时,其他人就会把朱坤山喊来,让他“主持公道”。

  “就像真正的一家人一样。”朱坤山说。

  为“大家”奉献了一生,而对于自己的“小家”,朱坤山坦言,亏欠太多,“但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离不开他们的支持。”朱坤山说,现在自己年纪慢慢大了,儿子女儿因为担心他,劝他早点退下来享清福,但一想到疗养院里的那些“家人”,他总是放心不下。“虽然有时候,也觉得累,但一想到要走,心里总空落落的。”

  没有惊世骇俗的功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凭着深植于生命的信仰和忠诚,朱坤山在卫生防疫事业里,还病者健康,让病人重树生活希望。通过他和团队的坚守,麻风村面貌焕然一新,2015年获得感动桐乡十大优秀卫生团队,201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麻风村”称号。

  少年时,朱坤山曾许下“壮言”,他要一辈子为消除麻风病努力,他做到了!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