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综合
围绕“22510”发展战略,建设长三角核心区新兴综合交通枢纽和杭州都市区东北门户枢纽

构建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 打造高水平交通强市

2021年01月21日 08:46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中心记者 沈婷 通讯员 诸剑峰

  市域“321”交通圈示意图。

  交通兴,则城市兴;交通强,则城市强。

  看桐乡——自东向西,南来北往,纵横交错、规模庞大的动脉网络贯通城市、畅达乡村,通车总里程1940公里的公路,奠定了桐乡保运保供、保通保畅的基础,通航总里程272公里的主干线航道,彰显着生机活力、承载了美好期盼。

  回眸“十三五”,桐乡交通项目建设呈现“建成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好推进态势,累计实现交通投资86.8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7倍。

  展望“十四五”,一个“轨道化、快速化、立体化、智慧化”的新桐乡将在这张连接世界、奔腾不息的综合交通网络上加速崛起。

  铿锵前行铺坦途,系统谋划强基础。

  今天,桐乡将由通道节点向枢纽城市转变,由相对独立发展向系统协同转变,由资源驱动向整体智治转变。在“大交通”发展新时代,桐乡如何抢抓时代机遇,操盘交通建设,让交通当好“先行官”?

  近日,桐乡出台了《关于构建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打造高水平交通强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十四五”乃至2035年桐乡交通发展擘画了清晰蓝图——

  “十四五”期间,桐乡将紧紧把握“22510”发展战略,即:围绕两大发展定位(建设长三角核心区新兴综合交通枢纽和杭州都市区东北门户枢纽),打造两个交通圈(市域、对外“321”交通圈),投资500亿元,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内河航道、农村公路、绿色出行、城市交通、管理服务、交通产业、交通治理十大综合交通系统工程,为桐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的桐乡篇章提供先行引领和基础保障。

  关键词:新兴枢纽城市

  打造内畅外快的“321”交通圈

  大干交通,干大交通。如今的桐乡早已不满足于节点城市的定位,而是进一步提出打造枢纽型城市的发展战略。

  围绕高质量、广覆盖、多层级、一体化的发展主线,桐乡将从节点城市向枢纽城市转变,建设长三角核心区新兴综合交通枢纽和杭州都市区东北门户枢纽,构建形成市域、对外两个“321”交通圈。

  ——市域“321”交通圈,即桐乡城乡30分钟通勤圈(中心城区30分钟到达各镇);20分钟轨道圈(街镇20分钟到达轨道站);10分钟高速圈(镇街10分钟上高速)。

  ——对外“321”交通圈,即实现桐乡3小时到达全国主要城市群(通过航空、高铁);2小时通达长三角主要城市(通过高铁、高速);1小时通勤杭州都市区(通过高速、城际轨道)。

  如何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实施意见》规划了“三步走”的路径图。

  到2025年,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强化市域骨干交通网络为重点,构建市域快速路网体系,优化高品质城市交通。同时,加快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入长三角、大湾区、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总格局。力争实现投资超500亿元,完成60项工程,初步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奠定交通强市格局。

  到2035年,以加快高快骨干网建设、提升交通服务能力水平为目的,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新格局,构建“四向通道两大枢纽”的综合立体交通新格局,基本实现长三角核心区新兴综合交通枢纽和杭州都市区东北门户枢纽的目标。力争投资超1000亿元,完成100项工程,形成更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有力支撑桐乡建设先进制造基地、诗画水乡典范、旅游人文名城和网络智慧强市。

  到本世纪中叶,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综合运输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走在全国前列,打造交通强省、枢纽嘉兴的桐乡样板,全面建成人民满意、支撑有力、走在前列的高水平交通强市。

  关键词:四大融通、两大枢纽

  构筑区域交通发展新格局,争创综合交通发展新优势

  乌镇大道、临杭大道相继通车,320国道改建、苏台高速加快推进,沪乍杭铁路、铁路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水乡旅游线等轨道交通加紧谋划……谈起过去几年,桐乡在打造“大交通”格局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桐乡交通人颇为自豪。

  接沪融杭、嘉湖一体……每一个概念的提出,背后都承载着桐乡对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叩开城市发展大门的热切期盼。

  为长远计,从高处谋。从《实施意见》中,我们看到桐乡在推进城市互联互通上更雄伟的目标——推进对外交通四大融通,构筑区域交通发展新格局。

  一是杭桐同城,全面全向高效深度融杭。依托沪杭高铁、沪乍杭、铁路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水乡旅游线连通杭州重大交通枢纽,同时高效衔接杭州轨道网,同时高效衔接杭州轨道网,强化“桐在杭城”效应。

  二是沪桐接轨,直连直通畅达国际枢纽。通过扩容沪杭综合交通运输通道,高效链接世界级空港、海港,助力桐乡打造面向全球、引领未来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深化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G60科创大走廊。

  三是苏桐联通,借势借力巩固枢纽能级。发挥京杭运河、乌镇大道—苏震桃公路的联通能力,加快高速和轨道交通建设,打通桐乡南北交通大动脉,实现北上联通苏州,直达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沪宁合产业创新带(G42)。

  四是嘉湖一体,共建共享跨区交通设施。依托跨区域交通设施,打造高效衔接沪苏湖高铁南浔站的交通体系,助力“南浔练市—桐乡乌镇”嘉湖一体化先行区建设。

  同时,还要协同桐乡南北两大交通场站枢纽,争创综合交通发展新优势。

  一大枢纽是桐乡综合枢纽。以沪杭高铁为基础,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扩容改造桐乡综合枢纽,完善交通接驳体系,提升枢纽能级与辐射范围,建成桐乡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门户型枢纽。以枢纽为核心,高质量开发建设高铁产业新城,建设桐乡城区南部公共服务中心。

  另一大枢纽则是乌镇综合枢纽。依托水乡旅游线、嘉湖铁路等轨道交通在乌镇布线设站,建设集旅游集散、公共出行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枢纽站,实现快速联通长三角核心区域及周边城市、机场、高铁站,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打造便捷高效的对外交通网络,服务以乌镇为核心的“一业一网”发展。

  关键词:十大工程

  构建大格局,实现大跨越,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新标杆

  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未来桐乡交通什么样?桐乡交通要如何“闯”出一片新天地、“干”出一番新事业?

  从这份《实施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到强有力的支撑,那就是——以“十大工程”助推桐乡交通腾飞。

  当前,“十四五”新征程已经全面开启,桐乡交通将立足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定位,以“十大工程”实现新跨越、新突破、新进展,再上新台阶,全面支撑建设长三角核心区新兴综合交通枢纽和杭州都市区东北门户枢纽的两大发展定位,争当全力奋进桐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先行官,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十大工程

  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轨道上新桐乡。抢抓“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战略机遇期,构建多向联通的多层次轨道网。

  高速公路全域化,高速公路网便捷高效。加快形成“三横两纵”高速路网,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区高速路网,实现高速接沪融杭连苏。

  干线公路快速化,提质提速干线公路。建成“三横两纵”普通国省道网,实施重点干线公路的快速化改造,高效衔接中心城区快速通道,形成“二环六射一连”内联外畅、高效衔接的市域快速干线网。

  内河水运规模化,发展海河集装箱联运。构建通江达海海河联运辐射通道,打造“三横两纵”骨干航道网,开启桐乡水运复兴新时代。

  农村公路品质化,打造美丽风景线。构建水乡特色、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路线通达的农村公路网,打造“百花地面、风雅桐乡”的美丽风景线。

  绿色出行多元化,完善公交服务体系。推动轨道交通、城乡公交、公共自行车等多元公交体系一体化融合发展,构建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长三角毗邻地区公交客运一体化,市域形成“三主十辅”的客运枢纽体系。

  城市交通立体化,高水平建设畅行桐乡。构建“一环六射”中心城市快速通道,逐步推进乌镇大道城区段、二环东路等道路的立体化、快速化改造。完善城区次干路、支路功能,发挥城市支路网毛细血管微循环功能。

  管理服务智慧化,擦亮数字桐乡金名片。按照整体智治理念,突出综合集成、数字赋能,打造高水准的数字交通体系。以5G车联网应用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推动数据采集设备、传输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交通领域新基建,打造全市域、全领域智慧化数字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交通产业集群化,释放发展新动能。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高层次的交通产业体系。发展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和关联服务业,推进无人驾驶、智能辅助驾驶、车载智能设备等智慧交通产业发展,构建高质量竞争力的交通综合产业体系,助力绿色交通发展。

  交通治理现代化,筑牢平安生命线。构建交通安全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体系,推进安全隐患治理,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版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