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综合
记者实地探访桐乡市急救医学中心,记录背后的故事——

急救,是一场接力赛

2021年01月20日 08:57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中心见习记者 肖芳

  桐乡市急救医学中心。受访者供图

  杨超(左)和徐月勇将病人抬上担架。中心见习记者肖芳/摄

  徐月勇(左)参与汶川地震救援。受访者供图

  急救,意味着要和时间赛跑。

  这场比赛的第一棒是患者的呼救电话,第二棒是120调度员指挥救援,第三棒是救护车司机和急救医生赶往现场,第四棒是抢救室医生急救……他们一边和时间赛跑,一边把生命“接力棒”往前传,尽全力跑在死神前面。

  A

  “你没事儿就好”

  在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西门右侧,有一栋两间的平层,那是救护车司机的值班宿舍,每间房里放着2张上下铺床,下铺有被盖,上铺用来放杂物,各有一台小电视机,墙上挂着值班表。一共有7位救护车司机在这里度过自己的24小时甚至36小时。司机和医生夜晚基本都是和衣而睡,因为一旦接到120指挥中心指派任务,司机和医生就要立即出车,司机们基本是人在哪儿车在哪儿,他们穿着荧光黄色的冲锋衣,和时间赛跑。

  车队负责人徐月勇,今年49岁,脸上总挂着淳朴笑容。1月13日,老徐和我在他的宿舍见面。絮絮叨叨中,拉开了15年的记忆大幕。2005年入行至今,老徐参加过疫情转运、乌镇互联网大会及各类重大会议保障、马拉松比赛等体育赛事保障……2008年汶川地震,老徐开着救护车,一去就是28天。白天在陡峭山路上贴着山路开车,一趟趟运送受伤人员;晚上睡在田间的帐篷里,地下翻涌着一波又一波余震。

  15年来,老徐目睹过各种各样的病痛、伤亡。他们要直面血淋淋的场面,要面对痛苦的病人和泪流满面的家属,有时还会碰到与妻子闹矛盾想要闹跳楼的丈夫……不管即将面对什么,他们要做的,就是一个字——快!值班的休息间隙,司机们都不敢睡沉了,怕不能及时接任务出车。最忙的时候,老徐一天出车20多次,从早上8点半起几乎没下过车。“做了这份工作嘛,就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老徐的信念朴素自然,无关宏大。

  8点43分,电话铃声突然响起,老徐脸上的温润劲儿迅速褪去。他机警地接上医生迅速出车,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把急救车开得又稳又快,眼睛一边迅速“扫描”路号、楼号、单元号,最后准确地停在急救地点。停车、拿担架,老徐一系列的动作显得十分熟稔。

  这是一名84岁的患者,180多斤重。老徐、同去的医生和两名家属,呼哧呼哧把老爷子从4楼抬下了楼。上了车,老爷子有点不好意思:“你们辛苦啦!我就是支气管炎发了,可是自己走不动。”

  “叔,你没事儿就好。”

  老徐说,市一院急救车队一共有7名驾驶员,都有急救证,年纪最小的30岁,年纪最大的50岁出头。像老徐这样50岁左右的驾驶员有好几个,但执行起任务来身手敏捷地都像小伙子。他说自己没读过多少书,但这一棒,他总是尽力跑得又快又好。

  B

  “我能做的我都会尽力而为”

  2020年,桐乡市120指挥调度中心总计指挥出车19005次,其中接收病人13546次,疫情转运2288次。生命“接力赛”每天都在进行,24小时守护,全年无休。

  11点10分,午饭时间将至,120指挥中心调度老徐和杨超前往先锋新村。坐上车后,我简单地了解了一下眼前这位杨医生,今年30岁,北方人,2017年大学一毕业就来了市一院急诊科。

  救护车一路狂奔,不到10分钟便抵达先锋新村,病人年逾古稀,曾脑梗过3次,卧床不能活动。由于家属急救电话打得较晚,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杨医生和老徐抵达时,病人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在回医院的路上,杨医生在疾驰的救护车上给病人做心肺复苏。抵达医院后,医生护士又对病人展开了30多分钟的急救。杨医生说:“虽然病人已经没有生命体征,几乎不可能生还了,但考虑到家属的感受和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还是会去试一试抢救。”在中国医护人员的观念里,生与死不仅仅是科学意义上的界定,它连带影响着病人身后许多人的情感,在生死背后,还有人的悲喜需要关照。

  当我问起杨超为什么想当医生时,他腼腆地说起初中时在《读者》里看到的一篇文章。文章里,那位美国的赤脚医生只帮助穷人拔牙或处理伤口,而且都是免费的。他觉得这样的医生很伟大,于是萌发了做医生的念头。

  一个单纯的信念就这样变为终身的使命。他说,做院前急救的3年来,最深刻的感受是“生命为大”,常怀敬畏之心,但也会有瓶颈期的苦恼。听到此,我以为杨医生的苦恼跟职业前景有关,但他却说:“不是所有的出车都有好的结果。就像刚才那位病人,如果他能够被救活,我的成就感会多些。”

  医生在无能扭转的死亡面前,也常感无力。

  像老徐和杨医生这样的院前急救人员,担负着帮病人争取更多救治时间的重任,紧迫感和压力时时存在,对此,老徐和杨医生说过同样一句话——“我能做的我都会尽力而为。”在解答“该如何拯救生命”这个难题上,“尽力而为”是最真诚的答案。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