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耘田

2020年11月21日 08:52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朱润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的其中一首,诗中提到的耘田与锄禾异曲同工,因北方旱地作物适用锄禾,而南方水田适合耘田。

  江南农村,在水稻田里护苗除草叫作耘田。有农谚云“禾耘三道仓仓满,豆锄三遍粒粒圆”,是说水稻插秧后要护苗除草多次,这样水稻长势才好,产量更高。

  早先,嘉兴一带的农村全靠人工耘田,一般在水稻秧苗移栽后的20天左右,耘第一遍田。移栽后40天左右,耘第二遍田。“头遍扶苗,二遍补苗”。后面第三遍、第四遍耘田,主要是清除水稻田的杂草如牛毛草(田毛草)、竹叶草和稗草等。过去农村生产队种田,最为缺少的就是“肥田粉”,农家肥也很少,苗田杂草太多会与水稻争养分,影响水稻生长,所以及时除草很必要。

  耘田的方法也有多种,有的是用耘田耙子,有的是手拄一根耘田杖,脚上套一双简易草鞋,用脚耘田。嘉兴东南片先前都是“脚馒头”(膝盖)跪行在苗田里耘田,一边护苗一边用双手拔除杂草。这种跪式耘田,是最辛苦的耘田方式。

  在以前,嘉兴农村普遍都种“双季稻”,早稻插秧时节,天气较冷,水温也低,耘田时,双膝跪倒在田里,脚会冻得发紫。而“双抢”连作晚稻插秧后,又正值酷暑,毒辣的太阳晒在背上,田里泥水滚烫,犹如“蒸桑拿”。此时耘田,就像乾隆皇帝在《耘田者》中所描写的那样:“老农炙背耘田苗,汗湿田土如流膏。”

  耘田时,双膝跪行,还没腐烂掉的麦桩子、油菜籽桩子和一些碎石、碗片、玻璃等杂物就会划破或刺伤膝盖,因此农民伯伯膝盖上划破几个口子是常有的事。

  耘田时,摸到猪粪也是常事。有时还要“赶料田”,就是在刚泼洒过人粪的苗田里耘田,为的是充分利用肥力。那时农民伯伯对肥料是很看重的,根本顾不上脏臭,正所谓“没有大粪臭,哪来稻米香”。

  耘到田脚浅的水田还好点,最怕耘到田脚深的田,如果个子矮,屁股差不多挨在水田里。

  耘田时最难受的,还在于上有蚊子、“蒙花子”(也叫猛飞子或密屎虫)和牛氓蝇、绿头苍蝇“轮番轰炸”,下有蚂蟥等侵袭。蚂蟥多的田里,耘完田,腿上挂满蚂蟥,有些农民会打趣说,腿上像吊了一串钥匙。

  耘头遍田、二遍田总归还好,最艰辛的是耘烤田,这个时候禾苗已经长得茂盛,耘田时苗叶子要戳到脸部。为了防止苗叶戳到面孔,嘉兴东南片的农民会带上“苗抄”耘田。“苗抄”在嘉兴其他地方也叫“苗篮”或“面躺”,是用毛竹片和篾编成的,样子好像一只篮,“苗抄”上有一个环,耘田的时候套在头颈上,阻挡苗叶子戳到脸部。

  跪在田里耘田时,腿裆部也容易被苗叶划伤,所以还有一种农具叫“苗骑”,“苗骑”也是用竹子编成的,样子有点像短裤,用细麻绳窜起来穿在裆部。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农具,叫薅马。古代南方农村耘田就已用到这种农具。元王祯《农书》卷十三曾记载:“薅马,薅禾所乘竹马也。似篮而长,如鞍而狭,两端攀以竹系,农人薅禾之际乃寘於跨间……”。

  还有一种像袖套一样的农具,也是竹子做的叫竹袖,耘田时系在臂膊上,是农民耘田帮手“三套件”之一。

  小时候,常听长辈教训晚辈:“早上赶凉歇,中午又怕热,夜间又怕蚊子咬,还是明天来起早”。这是长辈形容晚辈懒惰不肯做农活时的口头禅。那时水稻田肥力不足产量低,农民也没其他出路,只能靠人勤快,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想尽办法,会将所有功夫用到稻田里,耘田耘四五遍也不稀奇。几十年过去了,耘田的往事始终让我难以忘怀。

  ○朱润,嘉兴人,酷爱文学写作和书法篆刻,现受聘于某教育集团任专职书法教师。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