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人物
从年龄上看她们都是奶奶辈了,但依旧“乘风破浪”,活出了令人向往的人生

美好人生 无关年龄

2020年08月18日 08:30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中心见习记者 沈淑桦

  在很多人眼里,女性过了30岁,就要开始“贬值”了。25岁,人家说你该结婚了;30岁,人家说你该生孩子了,60岁;人家说你该颐养天年了……但最近随着湖南卫视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的热播,刷新了大家对30+小姐姐们的认知。

  其实,美好人生,无关年龄,每个年龄都可以活出令人向往的人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群乘风破浪的奶奶们的精彩人生。

  穿旗袍走秀的时尚奶奶

  每周两次训练雷打不动。

  T台秀。

  凤凰湖畔的旗袍秀。

  旗袍队在伯鸿城市书房(濮院)合影。

  5月的凤凰湖畔,曾举办过一场典雅的旗袍秀,一时惊艳了前来游玩的市民。数十位身穿旗袍的女性撑着伞、迈着优雅的步伐,行于曲桥间,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这场走秀的表演者是来自濮院旗袍队的“时尚奶奶”,她们平均年龄已超过55岁。

  因热爱相聚,旗袍也“疯狂”

  因热爱旗袍,由濮院民间艺术家协会牵头,一群“时尚奶奶”们组成了一个团队。

  “5条”“10条”“20多条”“40多条”,大家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衣柜里旗袍的数量。最后,濮院镇旗袍队负责人刘敏“量”压全场。

  “我家祖上曾开过绸缎庄,所以我对旗袍有特殊的情节,时不时专门托人定制手工旗袍。我从26岁开始穿旗袍,穿到现在62岁,还打算继续穿下去。”刘敏说。

  说起对旗袍的热爱,其他奶奶也“不遑多让”。她们大多从事毛衫产业,对新事物接受得快,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服饰充满热情。

  朱磊健为了买旗袍,曾包了一辆车和5个闺密专程赶去苏州实体店,试穿了一整天,买回了人生第一件旗袍;曾丽芬为了不让旗袍有褶皱,定做了个1米8的大立柜用来挂旗袍;邓冬梅以前不喜欢走路,现在只要一有机会就愿意走路,听到街边响起合适的旋律,就会情不自禁地迈起“模特步”……要知道,她们都已经是年过半百的“奶奶辈”了。

  “穿上旗袍之后,我们上街的回头率都是百分之百,不仅优雅大方,而且还能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之美,感觉全身都充满了自信。”时尚奶奶们高兴地说。

  因热爱出发,收获年轻心态

  因为热爱旗袍,这群时尚奶奶在挖掘兴趣中不断提升自我,追逐着夕阳中的青春。

  一入坐,时尚奶奶们自然而然就起了“派头”。抬头挺胸,双手交叠置于小腹处;双腿交叉斜放,坐姿优雅;站立时双脚呈丁字形,身体“五点一面”;行走时目视前方,重心放高,手臂自然摆动……一颦一笑间典雅大方。据说,练就这样的“派头”,大约需要1年不间断的训练。

  在濮院镇政府和相关文体单位的协助下,如今的濮院旗袍队拥有了自己的训练场地。加入该旗袍队的时尚奶奶,每周要集中训练两次。一场场风韵盎然的表演秀也在一次次训练中悄然诞生,而这些时尚奶奶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坐姿、走姿、气质,都与同龄人有了明显不同,走在街上,濮院居民一眼就能认出:“你们是旗袍队的吧?”

  因为旗袍,有些时尚奶奶从锅碗瓢盆中解放出来,有了自己的时间和兴趣爱好;因为旗袍,有些时尚奶奶从内向胆小变得开朗自信,敢于大胆地踏上舞台接受观众的目光;因为旗袍,有些时尚奶奶自学了民族舞、越剧、书法等,还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旗袍走秀表演;更有时尚奶奶学习了拉丁舞,想让现代舞蹈和传统服饰来一次激情碰撞。

  一开始,这些时尚奶奶们只是喜欢旗袍,却不承想如今旗袍成了她们寻找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途径。“旗袍让我们有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动力,让我们的心态更加年轻。”时尚奶奶庄明珍说。

  因热爱奔波,渲染人文气韵

  如果你来到濮院伯鸿城市书房,能够看到作为志愿者的时尚奶奶正穿着旗袍,整理摆放书籍,服务读者。

  如果你来到濮院古镇,能够在拱桥上廊桥下,看到时尚奶奶们身穿旗袍,持伞而立、迤逦而行,自成一道韵味十足的风景线。

  濮院旗袍队自成立以来,就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渲染桐乡人文气韵。

  从两年前的9人发展到如今的40多人,濮院旗袍队持续吸收“新人”加入,每年参与数十场文艺汇演。她们登上过濮院时尚周的T台,走进村、社区的春晚舞台,还参加过桐乡优质农产品展销会、濮院时尚购物节……时尚奶奶们活跃在桐乡各地的舞台上。

  “作为一个民间组织,旗袍队成立的初衷是为濮院古镇服务,成为濮院古镇的文化使者和濮院镇的文化名片。今后濮院旗袍队还将积极参加桐乡的文艺活动,成为时尚濮院、风雅桐乡的靓丽名片。”刘敏说。

  用摄影记录美丽桐乡的热心奶奶

  张奶奶外出采风留影。

  张思奇奶奶镜头中的桐乡风景。

  张思奇奶奶喜欢去桐乡各地采风。

  今年70岁的张思奇微信昵称是奇奇,头像是自己的照片。照片里的她戴着玫红色围巾,举着单反相机专注地拍照。“平时大家私底下都叫我奇奇,我微信昵称干脆就用了这个名字,听起来像小姑娘一样活泼。”张思奇说。

  年轻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状态。对于张奶奶来说,因为兴趣爱好广泛,她的生活充实而充满乐趣。

  当资深网民遇到摄影

  张奶奶今年虚岁70,却是个有着12年网上冲浪经历的资深网民。早在网络刚兴起时,张奶奶就紧跟潮流,学起了上网。要说老年人学上网,最难过的一关便是打字。不会打字怎么办呢?张奶奶就去老姐妹那里拷贝了一个打字软件,按照打字软件提醒,一个字一个字照着敲,遇到问题就“百度”。

  2010年,张奶奶成了“乐龄网”家常圈的“圈主”,这让她有机会接触到全国各地的摄影达人。“看到他们在网上发的旅行照,我就觉得心痒痒,我也爱旅行,我要是也会摄影,就能记录下更多美好瞬间。”张奶奶说。

  不久后,在老年大学的摄影课上,张奶奶第一次接触到了单反相机,立刻就对这个四四方方的机器着了迷,回家立马买了一台。

  接触并爱上摄影,让张奶奶的退休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此,张奶奶就养成了“随手拍”的习惯。出门旅游,拍一拍;练排舞打太极,拍一拍;去看民俗活动,拍一拍……

  张奶奶在捕捉美好瞬间的同时,也被摄友拍进了镜头中。“所有的照片里,这张是我最满意的,”张奶奶指着一张照片笑着说,照片里的她一身红色大衣,在绿竹间闲庭信步。

  现在,张奶奶摄影的“搭档”还有手机。“现在用手机拍照也很灵活,我出去散步、买菜也可以拍,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拍下来的美好瞬间。”

  当自行车遇到公益

  穿上黄马甲,戴上防护头盔,跨上自行车,从市政府出发,骑行40公里,去各个镇(街道)进行相关活动宣传。

  骑行40公里,对年轻人来说尚且吃力,可对张奶奶来说却是家常便饭。退休以后,她加入桐乡市退休职工自行车队,用骑行来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每次有公益活动,张奶奶都积极响应,身体力行。最近她的车队负责“包干”市区世纪大道,每周六上午,张奶奶和其他队员们就骑车出发,沿街巡逻。一旦发现路边有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等不文明现象,他们就会停车去摆放整齐,进行宣传和劝导。此外,每年张奶奶都会来到石门镇,帮助困难农户采茧子、采菊花。今年疫情期间,她还参与卡点值守,是社区里有名的热心肠。

  “张奶奶的热心让我们印象很深刻。”振东社区工作人员葛晓丽回忆道,“疫情期间,社区为了减少人员流动,为有需要的老年人订购快餐,送到楼下。有一位孤寡老人行动不便,张奶奶听说后提着快餐就上楼,送到了孤寡老人家门口,一连送了30天。”

  用镜头记录美丽桐乡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张奶奶的计划,原本今年她打算出国旅行,却因疫情留在了桐乡。“不能出门,那就在桐乡各处走走,看看吧!”

  春暖花开,晴朗的天气里,张奶奶喜欢背着单反相机,去桐乡各地采风。

  在她的镜头下,美丽藏在屠甸镇荣星村的荣湖公园,藏在清澈如镜的湖面上,藏在碧绿的麦苗和桑叶下;美丽藏在乌镇镇的红杉邨景区,藏在白墙黛瓦的水乡古街里,藏在抽芽的红豆杉树上;美丽藏在石门镇的桂花村,藏在跨河而过的临水廊桥中,藏在精致典雅的农家小院里。

  “我40年前来到桐乡,这些年见证了桐乡的巨变。这几年,桐乡发展的速度更快,从乡村到城市,越来越美了!”张奶奶说,“今后我会走遍桐乡大地,用镜头记录桐乡的美景,记录桐乡的变迁。”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徐佳祎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