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综合
建立健全矛调机制、探索积分管理模式、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桐乡写好“三治融合”全域治理新文章

2020年08月13日 08:28   来源:    作者:中心记者 吴卓尔 通讯员 徐晓叶

  “毛毛阿姨,你看看小区车子乱停,影响我们进出!”“毛毛啊,我家空调这几天不太灵光,你帮忙找个人来看看吧!”……在崇福镇语溪社区兴鑫家园,说起“毛毛阿姨”顾幸代,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她作为一名基层网格员,依然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她那些用于记录网格居民情况的记事本,更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桐乡,像毛毛阿姨这样的基层网格员共有900多名,他们发挥自己人员熟、底数清的优势,活跃在基层一线,也打通了“三治融合”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毛细血管”。

  近年来,桐乡突出党建引领,不断激发和强化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因子,着力构建“三治融合”领导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共治,有效助推了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夯实“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基础,探索形成了以“一约两会三团”为重点的“三治融合”创新载体,协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转型。

  从2013年出台全国首个三治建设实施意见,2015年出台三治18项长效工作机制,到2018年出台深化三治融合“桐乡经验”意见,再到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实施“三治融合”提升行动,桐乡“三治融合”正从乡村治理示范试点向全域治理不断深化。

  建立健全矛调机制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市法院联合市司法局推出“双向派驻”机制,图为调解现场。

  2013年,桐乡以立足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满意的平安桐乡,在全国率先开展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探索实践。经过多年努力,“三治融合”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成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品牌。

  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潘川弟表示,三治融合“桐乡经验”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发生,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病。多年来,桐乡通过运用“三治法宝”,让桐乡治理格局不断完善,实现了“民事民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

  为了提升桐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去年,桐乡市人民法院联合市司法局创新推出“双向派驻”的诉源治理新机制,通过构建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体系,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据了解,“双向派驻”机制即每个司法所结对一个法庭,在镇(街道)司法所建立法官工作室,每周安排一名法官值班,参与诉前调解工作。同时,在法庭建立驻庭人民调解工作室,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定期驻点参与调解工作。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市各镇(街道)全面铺开。

  石门司法所选派了“全国人民调解能手”、老所长陈建江担任驻法庭调解员,定期驻点参与调解工作。“‘双向派驻’机制有效推动了辖区民商事案件的下降。”陈建江说,他直接进驻法庭后,石门镇人民调解委员与乌镇法庭的沟通对接更方便。如果乌镇法庭有适合开展人民调解的诉调案件,法官可以第一时间和他对接,而他也能及时运用丰富的调解经验、高超的调解技巧,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将当事双方的纠纷化解在诉前。

  “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今年3月,在浙江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调研时,这样强调。

  今年以来,桐乡以“创建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市”为目标,把矛调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整合全市矛盾纠纷调解力量,不断探索提升矛盾纠纷从多元化解向高效化解转变的新路子。

  “如果说,以前老百姓解决矛盾纠纷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只要走进矛调中心‘一扇门’就能够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矛盾纠纷‘全链条解决’。”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服务中心副主任傅利群说,目前,我市已经构建起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快速处置”工作机制,将矛盾纠纷调解的“触角”延伸到了角角落落,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同时,全力实现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今年上半年,中心共接待群众8400批1.1万人次,受理矛盾纠纷案件1357件,调处成功1228件,调处成功率达90.5%。而全市民商事收案数同比下降39.42%,县域万人成讼率每万人14.63人,为嘉兴各县(市、区)最低。

  探索积分管理模式

  激励群众德行善举

  “三治融合”积分兑换超市。

  今年5月,桐乡吹响了实施全域秀美工作的“号角”,加速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线向面铺开。在石门,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干,联村干部、乡贤、网格长、志愿者、村民合力干,各村的环境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正是有了‘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积分管理制度,以前一些像收拾杂物、垃圾分类等‘不屑’去做的事情,现在却成了村民的自觉习惯。”石门镇春丽桥村村干部吴迪一语道破了秘诀。

  吴迪说,4月初,村里就制定并实施了覆盖党建、乡风、环境、平安等5大类16小项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积分管理制度。村民只要积极参与村级事务、集体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就能获得相应积分。维持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洁,也能拿到积分。

  据了解,去年5月,我市率先在河山镇启动了“三治融合”积分管理工作,通过充分发挥“一约两会三团”的作用,对村(居)民户、村(居)民小组进行细化、量化的积分考评管理,让更多群众主动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激发三治融合新活力。截至目前,“三治融合”积分管理工作已基本实现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同时,积极探索“三治融合”积分管理工作拓展到各行业、各领域。

  与“三治融合”积分管理挂钩的还有桐乡创新推出的“金融惠农”行动。2018年,屠甸镇荣星村作为全市试点,率先启动服务党群创业创新“金融惠农”行动。通过建立党建联盟,加强政银合作,桐乡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了“无面签、无担保、纯线上”的“三治信农贷”信用贷款产品。

  “好口碑、好家风、好品质,都能转化为村民的信用积分和贷款额度。”桐乡农商银行行长王国良说,有了“三治融合”积分管理制度,“三治信农贷”的发放更加“有据可循”。

  今年3月,养殖了75亩虾和泥鳅的洲泉镇晚村村村民胡建昌,因农产品滞销发愁。“原本今年还想扩大泥鳅的养殖规模,但一笔账算下来,资金缺口还有30万元。”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晚村村党委和桐乡农商银行洲泉支行上门宣传“金融惠农”行动,让他看到了转机。由于他信用良好且在村“三治融合”道德评判团的信用评议中拿到高分,很快胡建昌拿到了30万元的信用贷款,还享受到了政策的优惠利率。

  截至目前,“三治信农贷”信用贷款产品已覆盖全市176个行政村,11.5万户农户获得授信188亿元,累计为1.3万户农户发放贷款30亿元。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释放基层自治活力

  “毛毛阿姨”将居民反映的问题记录在本子上。

  桐乡市萤火虫爱心公益协会成员帮助口罩厂赶工制作口罩。

  8月4日凌晨,今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登陆浙江,给桐乡带来了一场暴雨,桐乡市萤火虫爱心公益协会第一时间成立了一支由45名协会成员组成的抗台突击队,积极应对突发情况。

  桐乡市萤火虫爱心公益协会会长陈全峰说,协会成立于去年10月,第一批50名成员来自全市各行各业。成立至今,他们办过书画义卖会,定期看望孤寡老人,组织残疾人家庭游览凤凰湖。

  疫情发生后,协会成员自发组织,在小区、路口参与设卡,为过往群众测量体温、登记信息。为全市防疫部门捐赠防疫物资达8.5万元,甚至还有成员为口罩厂赶工制作口罩……陈全峰表示,尽管他们不具备专业的救援能力,但他们愿意尽绵薄之力,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目前协会已有160多名成员、志愿者。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目标。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可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市民政局社工科科长徐栎介绍,作为“三治融合”发源地,近年来,桐乡不断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新路径,大力推动全市各镇(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平台枢纽作用,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社工队伍建设、公益创投等服务,实现了“三治融合”向更宽阔的领域延伸。截至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共有553家。

  今年6月,桐乡还组建了市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联盟、市社会组织公益慈善联盟、市社会组织专业技术联盟这三大联盟,不断健全分类服务管理体系,提升社会组织凝聚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有58家社会组织被确定为三大联盟首批成员。

  桐乡市微光社会服务发展中心不仅承担着乌镇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营事务,还通过资源整合,为我市新成立的社工组织提供专业培训、寻找创投机构等。中心负责人倪科科说,很多人对社工很陌生,觉得社工就是义工,其实社工是一个职业,主要面向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他们提供帮助。

  徐栎表示,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既是一种专业,也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和制度,是非盈利、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活动。“虽然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社工有4000多名,但从社工专业毕业,且依旧还在从事社会工作的不到100人。”下一阶段,桐乡会通过出台相应政策,吸引高层次社工人才来桐乡工作,为培育业务能力过硬的专业社工队伍打好基础。

  (本版照片由市委政法委提供)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