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乡村记忆之生产队分红

2020年07月17日 08:33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陆炳祥

  在北京中国农业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帧来自桐乡的照片,拍摄者是当时的桐乡县农林局干部汤闻飞,拍摄时间是1979年12月,地点为新生公社红旗漾大队李南生产队,内容为秋收后的分红场景。当时的李南生产队是红旗漾大队的老先进。

  分红这个词,过去集体生产时常常被谈及,而在现在的农村,几乎已经消失。分红即分配,也就是分钱。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多劳多得。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实行工分制,正劳动力(也称“全劳动力”)男人每天10分,妇女每天7至8分(濮院塘北原新生一带8分居多),一些十四五岁刚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和年老体弱的称半劳动力,其工分一般采用“自报公议”的办法,即先由自己报几分工,然后经全体社员评定给工分。因为工分是年终分钱分粮的依据,因此在评工分时难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有时大人们会为小孩的工分吵得面红耳赤。

  一般生产队每年分红两次,第一次在夏收夏种结束后,称“预分配”或“夏季分配”,第二次在每年的秋收冬种结束到年底,称“秋后分配”或“年终结算”。秋收冬种一结束,是生产队会计最忙的时候,要核算全年的总收入和总支出,得出可分配的资金。但由于生产队之间收入有高有低,差异较大,导致分配高低不一,好一点的生产队每个劳动日可分七八角甚至也有1元多的,差的生产队四五角甚至只有3角多点。因此一些人口多劳动力少的家庭是分不到钱的,年终分配常常是赤字(俗称“红屁股”)即“倒挂户”。到了分红这天,大家翘首以盼,但结果往往是有的人笑逐颜开,有的人唉声叹气。

  那个年代,一些家庭遇到亲戚朋友家的红白喜事,或家里有人得重病,往往要向生产队借钱。当时队里财务有规定,借钱5元以下由财务队长审批,超过5元的由大队干部审批。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末,我未满两岁的三弟得了乙型脑炎,父母向生产队借了钱去杭州治病,时值农村“双抢”,在武警杭州一一七医院住院住了个把月,回来时“双抢”已结束。可想而知,父母两个人的工分没了,到年终分红时扣掉借款,我家自然是“红屁股”了。

  1980年,允许生产队实行包产到组的经营模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农作物产量高了,集体经济收入也多了,年终分配时每个劳动日的分值较之上年有了大幅度提高,就连前几年分红一直是“红屁股”的家庭也分到了钱。1983年开始,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把田地分到各家各户,农户除了交纳国家粮食任务和农业税及上交集体提留款外,其余的粮食和经营收入全部归农户自己。从此以后,生产队分红也就此成为了历史。

  ○陆炳祥,现供职于濮院镇人民政府,业余时间爱好读书和写作。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