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最忆是端午

2020年06月26日 08:29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徐玲芬

  再没有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盼望过节了。生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江南农村,我们的少年时光,贫穷但充满梦想。梦里想得最多的是过节,因为过节有好吃的、好玩的。

  中国传统节日特别多,一年到头,节节相连,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立夏、中秋、冬至,又再到过年……总是在无数期待中,时光推移又一年。盼望过节的兴奋,节日来临时的快乐,节后的落寞交织,组成了悲喜交集的难忘时光。

  大人常说,节有“人节”有“鬼节”。“鬼节”要祭祖,如清明、七月半,“人节”是专为自己谋划的,如端午、中秋。而端午是纯粹的“人节”。吃好、活好,慰劳好自己,趋吉、辟邪,安顿好自己,就是端午的永恒主题。

  端午时节正值初夏。藤上结的大黄瓜,田沟里滚壮的黄鳝,五月桃也粉红点点,外婆做的甜酒酿、咸鸭蛋,还有桥头小店里开始卖眼镜糕,船上人卖的黄鱼……这些都是端午节里诱人的美食。虽然,美食难得,但端午节的到来,让这些美好的体验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少年不识愁滋味。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屈原或伍子胥,我们不懂,也不在乎。我们只知道,怎样让这个节日更加像节日。

  我还记得我们姐弟几个钻在黄瓜地里的情景。初夏的雨后,我们总迫不及待穿上高帮套鞋,钻到瓜棚底下采黄瓜。黄瓜却总是躲躲闪闪,并不轻易露面。大叶子后面,忽然吊着一个大黄瓜,碧绿生青,同一根藤上另外还有几根毛绒绒的小黄瓜,花还没褪尽。采下黄瓜的同时,一阵透凉的雨水落到头上、脸上、颈上,冰冰的。那是黄瓜藤善意的招呼,抑或是一种瓜熟蒂落的心疼?

  吃黄瓜其实并没有采黄瓜有味道。黄瓜有刺,必须要把这些刺擦掉,小孩子的手常会被刺到。然而,采黄瓜的快乐要延续整个初夏时节。无数次从瓜棚底下钻进钻出,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事实上,端午时节还有许多节目。江南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学会许多城里孩子无法学到的技能,摸鱼虾、抓黄鳝、捉蟾蜍,都可以去卖钱。钱卖不了多少,这样的经历却终身受益。

  捉鱼最平常,但抓黄鳝、捉蟾蜍就要有点功夫与勇气了。一般都是男孩子出马,胆大的女孩子偶尔也跟着去尝试。捉黄鳝一般在早上,还要会判断是鳝洞还是蛇洞。如果没有经验,从洞里钓出蛇来,那真是吓破胆子大叫娘哟。我弟弟曾经捉到一条大黄鳝,堪称“大鳝王”,自家不舍得吃,走好几里路到斜桥火车站去卖,大概也就卖了几元钱,远看着火车上的人把“大鳝王”拉走,心里不忍。幸好还留下几条小鳝鱼,奶奶会烧蒜头鳝段汤。

  最可怕的要数捉蟾蜍。蟾蜍实在太丑陋,且大人们常常关照不要去捉蟾蜍,说蟾蜍会喷出毒液来。但这蟾蜍确实也是宝,古代科学家把它当作气象专家,但我们那时只知道它很值钱,据说人家是买去做药。好几次夜里,我跟着大哥他们一起去捉蟾蜍,既刺激又冒险。我一手拎着一个探照灯,一手戴上手套,肩背一个窠篓,照到一只,眼睛不敢看,头别开,只用手去抓,抓住后迅速扔窠篓去,就好像捏到毒药一样可怕。那一次冒险大,收获自然也多。

  前一晚的辛苦,换来了一整天的狂喜。一早去桥头将蟾蜍卖掉,然后用其中的零钱,买回了一年难得一尝的眼镜糕。辛苦后的回报,冒险后的收获,都是值得。

  俗语云:“买个黄鱼过端午。”这天,港河边很热闹,船里摇过来卖黄鱼的船,母亲会用我们卖桑条皮得来的钱,买一条小黄鱼过节。

  端午节还裹粽子吃,有时肉买不起,就包豌豆粽子,里面嵌上两颗红枣,也挺好吃。放学回来,剥一只冷粽子当点心吃。

  除了这些动人的风景之外,过端午节,我们还有许多不劳而获的馈赠。如舅舅送来的一篮子五月桃,外婆做的甜酒酿、咸鸭蛋……我母亲常常心里感激外婆家的资助,也很过意不去地说:“拿这么多来干吗?自己留点吃。”外婆总说:“端午是‘人节’,所以吃点是应该的。”

  外婆还做蜘蛛煨蛋让我们吃,说是吃了夏天不生癞疮。舅舅提前几天就将捉来的小蜘蛛关在瓶子里,端午这天,外婆小心将鸡蛋敲破一个小洞,将小蜘蛛嵌入,倒上酒,当然里面一层蛋衣不能破,然后将鸡蛋放火炉上煨熟给我们吃,说是可以辟邪。

  回想起来,端午让贫穷的少年时光,有这样多的盼望,也就变得富有而满足;端午,也让我们懂得人之金贵,懂得学会保护自己。

  ○徐玲芬,全国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桐乡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女作家协会主席、凤鸣女子诗社社长、太虚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散文集、诗集10多部。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