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生活健康 > 医疗·保健
“我自爱桐乡·清洁家园”环境整治爱国卫生运动科普专题

这份心理防“疫”指南请收好

2020年05月28日 08:22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手机、电视上的疫情动态难免让人“心慌慌”,因此做好个人心理调适显得尤其重要。如何合理看待疫情,正确应对焦虑?中国科协科普中国特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普团队支招,让大家从容应对。

  认知:

  合理看待疫情,防止灾难化思维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更容易获取防疫与医疗信息,却也让一些贩卖焦虑的文章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负面文章容易引起“灾难性思维”,这种灾难化思维会造成过度焦虑,让我们失去对局势的合理认知。

  灾难化思维通常包含“如果……怎么办”的字眼。比如“如果疫情失控怎么办?”“如果我感染上病毒怎么办?”“如果身边的人都感染了怎么办?”

  如何扭转灾难化思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

  一是识别扭曲思维,把担忧的问题转换成肯定陈述。比如把“如果疫情失控怎么办?”换成“我担心疫情有失控的可能性。”

  二是质疑扭曲观点的正确性。试着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担忧的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以前出现疫情时,有过失控吗?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的每日资讯中,正面信息多于负面,我们需要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

  三是用符合现实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观点。这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客观地评估现实情况,并且在能力范围内合理应对。

  情绪:

  正确应对焦虑,选择“主动式休闲”

  需要明确的是,感到焦虑本身并非坏事,短期内的焦虑,会使人处在“应激”状态中,人的内在生理机能被激发——如分泌“肾上腺素”来积极应对危机。在疫情期间,正确佩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不去高危的场所、积极获取相关医疗信息等,这些做法均是在焦虑情绪影响下寻求增强生存机会的积极行为。

  但是,如果持续保持焦虑状态,会造成免疫和内分泌功能的损害,直接导致免疫力下降,引发疾病。而抗击新冠病毒感染,人的自身免疫能力是最重要的。此外,焦虑的核心体验就是危险和失控,人们也会急于重新获得可控感,从而做出不理性的应对行为。

  当你发现自己处在过度焦虑的状态,就需要做自我调节。与家人沟通、做深度放松练习、欣赏动听的音乐、体验令人愉悦的事等都可以暂时缓解焦虑情绪。另外,我们可以用“主动式休闲”来充实自己。所谓主动式休闲就是那些需要动些脑筋、花些心思才能享受到乐趣的活动。比如下棋、看书、烹饪、学习新技能等需要一直投入精力,这些行为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主动式休闲中,我们会产生专注忘我的“心理体验”。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不仅可以对冲疫情带来的焦虑感,还能够提升假期生活质量,是替代外出活动的良好选择。

  意志:

  培养延迟满足能力

  心理学家曾经做了一个经典的棉花糖实验,给一群4岁孩子一块棉花糖,告诉他们可以选择直接吃掉,也可以选择跟这块棉花糖共处一室,忍耐15分钟,最后就可以吃两块棉花糖。有的孩子受不了诱惑,直接吃掉棉花糖,也有的孩子可以控制冲动,等15分钟。研究发现,等待时间越长的孩子,他们14年之后的学业成绩表现越好。“延迟满足”这种心理能力是两组孩子表现差异的关键所在,推迟满足感虽然需要当下容纳对诱惑的渴望,却能带给我们丰厚的回报。

  现在我们面临的就是一次棉花糖实验的挑战。在疫情发生时,很多朋友已买好了外出旅行与回乡团聚的车票,这就像棉花糖实验中作为“诱惑”的一块棉花糖。不妨让我们把眼光放长远,选择推迟满足感,就有可能得到两块棉花糖,获得额外的奖励:大大降低被感染的风险,获得拥有健康身体的长远回报,有机会与家人朋友享受长久的幸福。

  行为:

  控制上网时间,警惕疫情信息过载

  人类天生对危险十分敏感。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类演化出了对潜在危险的敏锐性。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曾说过:“坏比好要强大得多”,人们对损失的负性情绪体验比同等大小的收益所带来的正性情绪体验更为强烈。这就决定了与普通信号相比,潜在的危险信号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过度沉浸在与疫情有关的负面信息流中,容易陷入应激状态,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同时,还会降低认知功能,失去对有效信息的辨识力。

  为了避免信息超载带来的焦虑感,要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在睡前不宜过分关注相关信息,不道听途说,选择权威渠道,做信息的主动搜集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无论遭遇了什么,保持一种“不幸只是暂时的,一切总会好起来”的希望感是最为重要的。希望通过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我们可以在危机中成长,继而拥有更加强大的内心,愈发热爱生活。

  (内容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