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人物

“我的妈妈,每天6点30分出门上班”

2020年04月16日 08:28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中心记者王一整理

  

  开栏语:多少个日日夜夜,病床前的守护;无数个朝朝暮暮,病房里的穿梭。他们是孩子,是妻子,是丈夫,是父母,但在患者面前,他们只有一个身份——护士。他们是“白衣天使”,时刻秉承南丁格尔誓言;他们执掌“七分护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他们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最美逆行者”,在没有硝烟的战场铸就伟大。在“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本报推出“你眼中的护士”专栏,以身边人的视角,讲述护士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讲述者:沈杨帆

  图为杨丽红。(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每天早上6点半,伴随着一声“砰”的关门声,我就知道妈妈去上班了。自打我记事起,一年四季她都在这个点准时踏出家门。从幼儿园到初中,由她送去上学的我,也就成了每天第一个到学校的人。

  小时候的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妈妈每天都走这么早,特别“影响”我赖床。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她早早去上班,就是为了提前启动设备自检,预冲好透析器及管路。这样,患者一来,就可以按照医嘱及时安全接受透析治疗。

  没有夜班的妈妈,可以多点时间陪陪我了吧?实际情况是,一碰上科室紧急“召唤”,妈妈就急匆匆回去加班了。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睡时,正处在梦乡中的我,有好几次被半夜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杨护士长,你来医院一趟吧,有一个急诊病人要抢救。”妈妈挂了电话,就一骨碌爬起来,下了床穿好衣服,急急忙忙去医院了。

  因忙碌工作而无暇照顾家里,妈妈也曾想过申请调离一线护理岗位,但思来想去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用她的话说,还是舍不得离开血透室,也放不下患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就是她从事护理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所在。

  妈妈也常常会和我分享一些与患者相处的趣事,说到这个,我由衷佩服妈妈与患者的沟通方式。在我眼里就没有妈妈“谈不拢”的患者。有些患者因为长期做血液透析,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妈妈总有办法让患者重拾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慢慢的,不少患者都成了妈妈的老朋友。

  “护士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7年6月底,妈妈有几天回家都是愁眉苦脸的,她说,科室来了一名8岁大的血透患者。但是科室没有接收过15岁以下的孩子开展肾脏透析的先例,这件事横在她心头好几天。

  直到有一天,妈妈回家兴奋地告诉我,患儿做血透成功了!原来妈妈实在不忍看患者四处奔波,在得到医院肾内科、儿科的支持后,她不断翻阅相关资料,围绕患者的情况与上级医院的护士长反复请教与探讨,最终成功为患者做了血透。说这些时,妈妈眼里仿佛闪着幸福的光芒。后来我才知道,妈妈为这名小患者做的,不仅创造了该院血透患者年龄最小的纪录,而且在嘉兴地区也是首例。

  我的妈妈是市一院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长杨丽红,我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骄傲和自豪。

  杨丽红给儿子的话:亲爱的儿子,谢谢你对妈妈工作的理解。也许我在母亲和护士这两个角色中很难做到完美,但我会尽全力给予你和患者最温暖的爱。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