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综合
桐乡5户家庭获嘉兴市“最美抗疫家庭”称号

在战“疫”中书写最美家国情怀

2020年04月07日 08:20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中心记者 朱方红 见习记者 沈淑桦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一个又一个家庭用责任和担当,扛起“小家”与“大家”的双重责任,在战“疫”中书写大爱。日前,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妇联联合发布嘉兴市“最美抗疫家庭”名单,桐乡5户家庭入选。他们分别是缪新良家庭、潘晓锋家庭、杨学超家庭、范孝东家庭、路义忠家庭。

  我们被疫情困扰,但同时也被爱和温暖包围,这5户“最美抗疫家庭”背后,就是满满正能量的生动注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就如同一条纽带,将每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紧密相连。

  缪新良家庭

  一家人共进退

  缪新良家庭。

  疫情如军情,医院的感染科是战“疫”的前沿岗哨,医生就是全副武装的士兵。在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生缪新良与同在感染科工作的妻子徐菊芬,就是共同进退的白衣战士。

  自市一院隔离病房收治第一例确诊病人开始,身为感染科主任的徐菊芬就带着她的队友“冲锋陷阵”:制定诊疗方案,开展科学诊治,隔离病房、发热门诊两头跑。身兼新冠肺炎诊治小组副组长和会诊专家组成员两职,她不仅要参加本院疑似病人的会诊,还要帮助医共体成员单位和兄弟医院会诊。

  第一例病例确诊后,丈夫缪新良也紧跟妻子的步伐,主动请缨,成为首批进入隔离病房的党员医生之一:“党员要身先士卒,让党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高高飘扬。”这对年龄加起来过百的夫妻,分头奋战在隔离病房里,偶尔隔着玻璃门,咫尺对望。

  中老年人曾被认为是新冠肺炎病毒的易感人群,但这对夫妻却表现得从容不迫。“我们都是经历过SARS、H7N9的老医生了,经验比较丰富,所以我们先上,也能保护、引导年轻人。”缪新良说。

  但对于儿子,他们却有着“双重标准”。儿子缪天乐同样也是市一院一名住院医师,尚为规培生的他主动申请,奔赴到离父母最近的战场——转运疑似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护车上。“我们家里人都是医生,他对传染病的重视及自我防护意识比较强,所以他上一线,我们支持他。”缪新良说。

  这项工作很辛苦,常常要24小时连轴转,但缪天乐毫无怨言。“我能成为一名医生,主要是受父母的影响,他们治愈过很多病人,每当看到有病人来道谢,我就会为父母感到光荣、自豪。这一次他们冲在抗疫一线,更激励着我参与其中。”缪天乐说,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医务人员。“未来我的孩子如果愿意,我也会鼓励他学医。”

  抗疫中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让党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高高飘扬。

  潘晓锋家庭

  夫妻档同战“疫”

  潘晓锋(右二)和朱丽霞(左)在各自工作岗位中。

  1月23日,已是农历年廿九,大家本该把手头的工作收收尾,准备迎接除夕了。这天上午10点,潘晓锋接了个紧急电话,2个小时后,他和同事们在屠甸高速出口建起了防疫检控卡点。

  潘晓锋是屠甸镇政府的一名公职人员,自1月23日设卡以来,他带领团队坚守卡点一线,守好桐乡“东大门”。屠甸镇共设24个卡点,每个卡点的设置、人员配备、材料装备,甚至连卡点人员的文明用语等,潘晓锋都要细心考虑。

  “卡点设立起来了,人员怎么安排,特别是几个重要卡点,是两班制还是三班制,谁去轮值,出现需要应急协调的怎么办?”作为卡点的总负责人,潘晓锋每天的电话不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这是他在防“疫”一线最真实的写照。

  而在潘晓锋家里,还有一名“抗疫战士”,便是他的妻子朱丽霞——市一院内分泌科主管护师。

  湖北急需医务人员,听见召唤,朱丽霞没有和丈夫商量,就主动报名。得知妻子要驰援湖北,潘晓锋有种说不清的情绪涌上心头:既有对妻子即将奔赴湖北抗疫一线的担心,又有对妻子义无反顾投入战“疫”的支持、理解。

  初到湖北武汉,经过3天的培训,朱丽霞和同事们快速投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病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朱丽霞在病区里给患者分药、喂饭,还协助患者大小便,有时还要安抚患者的情绪……

  原本给患者翻个身,打个留置针是较为简单的事,可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一阵忙碌下来,防护服里往往被汗水湿透了。但朱丽霞不怕苦也不怕累,她所负责的患者都得到了细心的照顾。

  之后,因工作需要,朱丽霞和同事们又转战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工作岗位变了,不变的是抗疫的初心。在忙碌的日子里,夫妻俩不忘彼此扶持、加油。

  4月3日,朱丽霞圆满完成驰援任务,顺利返回杭州,潘晓锋也终于放下了牵挂的心。

  抗疫中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我们携手奋斗,共克疫情,共盼花开。

  杨学超家庭

  让防疫“声”入人心

  杨学超家庭。

  在这场战“疫”里,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如何让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们都团结在一起,这是杨学超一家力争做到的。

  宣传阵地也是抗疫“战场”,特殊时期更需要官方媒体来凝心聚力。自疫情发生以来,市传媒中心广播部副主任杨学超和电视部主任施玉婷,就一直坚守在新闻报道的第一线。对他们来说,没有休息日,每一天都是“战时”状态,他们用正能量的声音和画面,将疫情动态传递给千家万户,让防疫“声”入人心。

  杨学超在FM97.1推出多支疫情防控公益广告、策划并参演抗疫微广播剧《阿伟和阿香》;妻子施玉婷参与策划了《深夜在“疫”线》特别报道、《防疫日记VLOG》《美好说》防疫科普系列短视频等融媒体作品,面向不同层面的百姓制作有针对性的新闻作品,聚焦社会热点,回应民众关切点,及时播报最新资讯,让信息传递的渠道畅通透明,诠释新闻人的操守与担当。

  此外,身为节目中心党支部书记的杨学超,还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工作之余继续发光发热,投入到防疫志愿服务中去。家里最小的成员杨施圆年仅9岁,也紧跟着爸爸妈妈的步伐,宅家抗疫的日子里,创作了抗疫小报和抗疫日记,用稚嫩的笔触表达必胜的决心和对医务工作者的敬仰与感谢,为紧张的战“疫”增添了童心的亮色。

  疫情期间,杨学超一家与许多勇敢的普通人、感动的瞬间相遇,将这些正能量的故事传播出去,让彼此陌生的人们拧成一股绳,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抗疫中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希望如约而至的不止春天,还有疫情过后平安的每个人。

  范孝东家庭

  全家总动员

  范孝东家庭。

  “全家总动员”,这句话用在范孝东一家身上再贴切不过,他们不单单是影响了自己的家人,还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为这场战“疫”源源不断汇聚抗疫能量。

  家住大麻镇湘洋村东木桥的范孝东家庭,是大麻镇出了名的热心肠家庭。疫情发生后,夫妻双双投入到战“疫”一线。

  范孝东是大麻雄鹰救援队队长,他带领着队员们奔走在大麻镇的各个卡点。协助村干部执勤、接送隔离人员等,他们的身影总在最需要的地方出现。

  疫情期间,大麻镇养老服务中心里有两名老人的常用药吃完了,配药成了难事。热心的范孝东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驱车一小时来到市区一家医院帮忙配药。“老年人吃药耽误不得,我就跑个腿,花费点时间,应该的。”

  范孝东的妻子费丽芬,同样是一名热心人。作为“最美大麻人”的费丽芬,一直是大麻镇养老服务中心的“常客”,为老人们理发、剪指甲,给他们买爱吃的水果、面包等,老人们都爱把费丽芬当“女儿”看待。

  疫情期间,费丽芬主动报名,成为大麻镇的一名巾帼志愿者,卡点执勤、送爱心夜宵、人员排查,她毫不含糊。疫情初期,得知大麻镇的防疫物资较为匮乏,费丽芬立马联系了国外的朋友,想方设法购买口罩、手套等。收到物资后,她又第一时间捐给了坚守一线的人员。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们的女儿范红宇也投身抗疫一线,帮助村委会调查统计,录制《抗“疫”健身操》小视频,以积极阳光的心态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抗疫中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你们辛苦了,我们一定配合!

  路义忠家庭

  团结就是力量

  路义忠家庭。

  (本版照片由各受访人提供)

  在凤鸣街道路家园村,村民们都熟知路义忠家庭。这几年,村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每每村里有越剧专场等文化活动,路义忠和儿子路红兵总会慷慨赞助,主动走在前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路家园村村委会在村里设了3个村级卡口,仅凭村里的几名村干部执勤显然不够。村干部随口说了句村委会的难处,路红兵和女儿路瑶就立即报名成为卡口的志愿者。

  在卡点执勤,不是一件容易事,但95后姑娘路瑶没有半点怨言。跟着执勤人员设卡询问、登记信息、测量体温……路红兵和路瑶父女俩“同肩作战”,成了抗疫一线一道“靓丽风景”。

  得知抗疫物资缺乏,作为村乡贤参事会副会长的路红兵,主动在村乡贤联络群里发起捐款号召,并带头捐赠防疫物资,带动村里其他乡贤捐款捐物。在路红兵的影响下,路瑶将过年收到的1000元压岁钱捐给村委会,用于购买防疫物资。

  这一场战“疫”,让更多人读懂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意义。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如同战友,全身心投入战“疫”,这份无私的奉献之心,深深影响着年轻的路瑶。疫情期间,路瑶还填写了入党申请书,她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心声。

  祖辈、父辈的良好品行深深影响着年轻的一代,这是名副其实的“最美家庭”,也是路义忠家庭最真实的写照。

  抗疫中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防控疫情,人人有责,我们只是做了我们该做的。


编辑:徐佳祎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