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下乡时的自留地

2020年04月03日 08:28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王建平

  我想,不少80后、90后大概不知道什么是自留地?自留地,顾名思义,就是给自己留下的一块土地。

  那时,濮院公社星星大队各生产小队,村民的自留地,家家都有,每人二分左右土地,分散在村子周围,一小块一小块,距离村民家都不远,便于村民劳作和管理。村民的自留地,被称为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这地的重要性和地里的各种菜,堪比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百草园。

  1977年,我下乡到星星大队的王家村小队,到村没几天,小队就给我分自留地。那天,培生队长领我到小队的东南边,指着一块大约12平米见方的土地,“小王,这就是小队分给你的自留地,二分左右。”记得小队会计相当得意地对我说。

  我有自留地了,那晚我挺激动。想着先要认真垦地,把地弄得平整些;然后种点什么,最后收获。第二天一大早,我兴奋地去看,可就是不知道该种些什么?于是,就去问培生队长,老培生对我说:“你就看你地边上的,他们种什么你就种什么?”就这样,我先后在培生和大家的帮助下,种了毛豆、蚕豆、茄子、蒜、丝瓜等蔬菜,也种过番薯、南瓜等粮食作物。刚开始时,我对种菜的热情还是很高的,天天都要去看,浇水施肥除草,小心地呵护着,巴望着菜能快长,早日吃上自己种的菜。

  很快我就发现,我种的菜没有村民种的长得好。你看,两边的农民自留地里的菜,长得那个叫绿油油水汪汪,而我的菜是可怜兮兮,一副病怏怏的样子。而村民自己的自留地,则精心照顾,这里不仅是他们的“菜篮子”,更是全家生活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时,农民对自家的自留地,真的是劳作有方。记忆中,每当上下午集体劳动收工或休息了,村民人刚到村口,就四散开来,不顾疲劳,奔向各自的自留地。他们锄地拔草、平整土地,哪怕是烈日当头,汗流浃背,仍然精心耕作。瞧瞧,那自留地的土,细细的、平平的。有几次看村民给自留地上粪施肥,他们将家中囤积的土粪先拉到地里,然后将臭得要命的猪粪、羊粪,用手像抛撒秧苗似的,均匀地撒到地里,再用铁耙将肥料精心地覆盖好,这认真和专业的程度,堪称精益求精。

  村民的自留地,大多紧邻村间小路,每家每户就想办法,明确自家土地的范围,他们找来一些硬木棍,沿自家的自留地,挨个插在地边上,再用绳子连起来,让人一看就明白:“自留土地,私人所有,外人免进!”而实际上,那时,也少有人会去偷别人的菜,要菜的话只要说一下,自己去采几棵就好。

  当时,农民种菜,是有季节规律的。春天,村民把菜籽均匀地撒在土里,加上点粪和土,用耙搂匀,菜籽就在土里浸润着,慢慢地发出嫩芽,再长出苗来,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吃了,另外还种黄瓜、南瓜、辣椒、茄子、西红柿、毛豆等时令蔬菜。而到了秋冬季节,可种菠菜、萝卜、蚕豆和大白菜、榨菜等,这些都是桐乡当地的大路菜。如要种少量的品种菜,就随村民自己的专长和喜好了。在那个很少有其他收入的年代,这自留地要是没打理好,是很吃亏的。

  我对自己的自留地,是“新造茅坑三日香”,没过几个月就已忘了。原因主要是这菜长得也实在是太慢了,要想吃上自己种的,还真要有点本领才行;二是我深知自己干农活的水平,太一般;三是我也没有用于自留地里施肥的猪羊粪。最终,自留地里那点活下来的豆、瓜之类的,都是靠培生队长和其他村民的帮助。

  两年后,我成了正式老师,自留地也就还给了小队。

  我在濮院公社初中教书时,学校和我在王家村的那块自留地就仅仅一河之隔,我回去看过几次,看它那生机勃勃的样子,应该是已“名花有主”了,且新主人料理得还相当不错。后来,我调到外地工作,从此,就再也没有看过那块自留地了。

  ○王建平,供职于桐乡技师学院,业余时间喜欢写作。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