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旧时风物

与旧时光重逢

2020年03月20日 08:28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李萍

  某个冬日早晨,家门口,一名老人坐在那里,脚边摆了几把剪刀、一桶水、一块磨刀石,一看便知是一位磨刀匠……我看了他好几分钟,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记忆深处,“磨刀、磨刀”的吆喝声。

  小时候我住在外婆家,时常会听到“戗刀,磨剪刀……”的吆喝声。这种吆喝声有它独有的方式:“戗”字的声调拉得高高长长的,还要在空中盘旋几圈,才将重音落在“刀”字上;“磨剪刀”也同样,短短几个字,一遍一遍地重复同样的声音,犹如爬山坡,轻重交织,起伏有力。这一声的吆喝,吆喝来院子里的大人们,记忆中每逢过年前这段时间是磨刀生意最好的时候,拿出自家的菜刀、剪刀让磨刀匠磨一磨,为过年切肉、杀鱼做准备。这磨刀匠一身标配行头:肩上扛着长板凳,一头绑着两块磨刀石,一块用于粗磨,一块用于细磨,板凳的一脚上绑着一只水铁桶;凳子的另一头则绑着坐垫,还挂了一只箱子,里面装一些简单的工具,锤子、钢铲、水刷、水布等等。一把钝口的菜刀、剪刀,在磨刀匠的手里只需一根烟的功夫,就锋利如新了。

  走街窜巷的吆喝声小时候可以听到很多,“栀子花、白兰花”属于季节性吆喝,这种吆喝声听起来像是一首民谣,似乎是苏州方言,音调温软,悦耳动听。卖栀子花、白兰花的通常都是老奶奶们。夏天晚上,时不时会看见一位乡下阿婆,扎着两根小辫,穿着对襟衣裳,提着小竹编篮子,吆喝着“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糯糯的、很清脆……篮子里放着许多白兰花,有的串成手环,有的串成花环,有的串成项链……那时候年轻的姑娘们是从来不用香水的,到了夏天买上一朵白兰花或栀子花别在衣襟上,淡淡的香味能持续很久很久,成了那个年代最时尚的风向标。

  在席梦思还没有普及的年代里,棕绑床是每户人家的必备用品,因而诞生了修棕绑这个职业。小时候也总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阿有坏个棕绑修伐啦?”声音中夹杂苏北口音,吆喝声中的“阿有坏个”是“那个”的意思,吆喝声先是拉长各字的音调,最后将重音落在“绑”,在这里这个字念“bang”。修棕绑的手艺人穿着蓝色粗布衣裳,肩上背个工具包,包里有木枕头、小榔头、铁钳子、凿子,还有一个用来穿棕绳线的大铁针,肩上扛着一根扁担,扁担的一头挂着一缕棕绳,修棕绑的棕绳通常是扁平的。因为棕绑面积大,修棕绑的时候通常需要两个人,师傅坐这头,徒弟坐那头,师傅把这头的棕绳按对角线穿过棕绑架上的眼孔挑到那头去,那头的徒弟接着师傅穿过来的棕绳往木枕头上这边钩住,然后用力拉紧并仔细固定,一方编好后,需要把多余的棕绳和木片一起嵌进孔洞里,用铁钳子的刀柄敲打固定,防止棕线脱落,这样你来我往如同织布一般。

  一次不期而遇,仿佛久别重逢,久别是手艺人的吆喝声与正在消失的老手艺,因为这次偶遇再一次在脑海里重逢。重逢时,记忆里多了一份回味;重逢时,时光里添了一丝感动。

  ○李萍,供职于桐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桐乡女作家协会会员,业余时间爱好阅读与写作。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