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大屋里

2019年12月27日 08:27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汤见光

  大屋里是“大的屋里”,也是一个地名。我们村坊上凡是和我差不多年纪或者比我大的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大屋里的。

  大屋里之所以叫大屋里,主要是因为它大。首先是门幅大,大屋里尽管只有两间门幅,一间正房,一间厢房,却占据了普通人家三间房子大小。其次是进深大。大屋里的正房特别进深,南北屋距比一般普通人家深很多,大概有10多米,加上正屋大梁挑空,一走进正屋就给人一种深沉之感。再次是墙宽。大屋里尽管也是砖木结构,但是它的外墙特别厚,是一种称为“转半”的青砖。“转半”的意思就是它的墙体是由一块半的青砖以“踏扁砌”的手法砌成,而一般人家的外墙只是一块青砖的宽度。墙体中空半砖部分,则浇灌乱砖泥浆,经过这样堆砌的墙体,非常牢固。

  大屋里原本是村里一家大户人家的房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屋里成了村里的公房。成为公房后的大屋里变得闹猛起来。首先,大屋里的厢房门窗上被写上了鲜红的大字: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由于门窗够大,边上还有很多空白,于是就用来作为毛主席语录的书写处,有时也是社员出工的记录处。村里集体开会、早上出工集合、学习伟人语录都在这大屋里举行。最热闹要数夏季了。天蒙蒙亮,村上的社员齐刷刷汇聚在大屋里的道场上,由生产组长带队,高喊口号后分工奔赴田间地头。中午,大屋里则成了很多社员午休的好场所。由于屋内宽敞且阴凉,草席一铺,或者木板一横,前后门窗一贯通,光着膀子一躺,没有电扇更无需空调,三三两两的人不久就酣然入睡。妇女们则抓住中午时光,打一盆凉凉的井水,几个人围在一起坐在长埭廊里,一边洗着家里人的衣服,一边小声的聊着家常,时不时笑骂几声,有时放肆地高声大笑起来,又紧张瞄一眼大屋里午睡的男人们,赶紧压低声响,会意一笑。小孩们自然也不会闲着,除了几个被大人管着午睡的外,其他人总趁这个难得没人管时光,绕着长埭廊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

  时光匆匆,转眼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大江南北。村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集体的东西都分干到户,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随之变化,最为明显就是大屋里渐渐地冷落起来了。幸运的是,和其他比如蚕桑共育房、粮库等公房相比,大屋里逃过了被瓜分的命运,完整保留了下来。但是,从此大屋里前面的道场上,没了早晨响亮的出工号子,听不见学习语录时整齐的声音,也看不见了屋里午憩的人影。大屋里的高敞的大门从此紧闭。大屋里虽然进不去了,但是大屋里的埭廊仍旧是小孩子玩耍的好地方。什么“踢房”“顶砖”、跳皮筋等游戏,都曾在长埭廊里热热闹闹开展过。尤其是“顶砖”的游戏,是我们这些男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在没有电子游戏的年代里,“顶砖”游戏最类似于现在男孩们喜欢的格斗游戏,体现了一种力量与智慧。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电视机成为了每个家庭的必备品,电子游戏机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当年的顽童都已逐渐长大,而新一辈孩童都在电子产品包围下生活、成长。尤其到了21新世纪,电脑逐渐普及,大屋里这个曾经的“游乐场”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曾经壮观的长埭廊也随着大多数人家的搬迁及房屋改造而成为过去,只有那孤零零的已经显得低矮的大屋里还独自矗立在原址,和周边的崭新的三层洋房显得那么不协调。再后来,由于城镇快速发展,整个村坊都规划拆迁了,而荒废很长时间的大屋里是最先被拆的建筑。有人说,因为只要把老房子先拆了,就能先搬迁到新规划的小区建造新房,肯定是大屋里的主人家觉得留着这个老房子也没有多大意义,不如先把它拆了。据说拆迁大屋里的时候,好多人都来看了,也许大家都对它有着特殊感情吧。

  永别了,我记忆里的大屋里!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