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水墨深处是我家

2019年11月11日 08:21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严金山

  “运河蜿蜒,情意绵长,水墨深处是美丽故乡……”听着刘桐的《我自爱桐乡》这首动情的歌,沚水样的心起了涟漪。因为水墨深处就是我的家。

  运河支流无量桥港,流经河山镇境内,穿越石栏桥村时,南岸有一个绿树掩映一色红瓦居住着2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

  2005年征迁前,这里都是零零落落的单家独户。再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家居住着草房,因此,当地人更习惯于称这儿为“蓬子里”。

  “蓬子里”这个名字既形象又好记,所以,村里的人走出门去,人们都称作“蓬子里人”。小时候,我被称之为“蓬子里人”,像是有点被歧视的感觉,抬不起头来。长大后,怕姑娘不愿意跟我搭话,便小心地躲避着这三个字。现在当别人问起我的身世时,我会理直气壮地说:“蓬子里”。这名字倒反而让我有了时代感和自豪感。

  上世纪初,我的先辈仓皇流离,于天苍苍野茫茫间觅见了这一方泽国,遂在此安顿下来。从此,人类文明的曙光便眷顾了这块静土。

  初来乍到的外乡人落脚之后,首先要做的是就地取材,利用茅草搭小草棚。由于草棚实在是小,只有“人”字形的两面,架在地里挖的坑上边,北边则用家什堵着,南面是出口。这个方圆几里的开阔地从来没个名称过,所以当初就有人给它取名叫“小草棚”。

  后来随着逃难定居的人越来越多,这里陆续搭起了几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草棚。既然有人居住就有人出入,因为本来就没有路,所以出入的和经过的人大多是抄近路走。冬天雨水少,野草枯了就走直线。夏天雨水多,野草长了,有些低洼地段无法通过,只好绕道而行走曲线,因此出现了像剪刀叉一样的小路,于是又有人称这儿为“剪刀路口”。

  剪刀路口具有人少,草深,小树杂,小路多的特点,各家的草房朝向也没个准儿,有的东南,有的西南。凭着太阳认路的行人,有时确实会糊涂了时辰迷了路。

  据说当年日本鬼子在西圣埭一仗中吃了亏,想要报复。为了防止游击队藏匿在茅草丛中,也走进了剪刀路口进行搜查,结果竟然迷失了方向,只好通过放朝天枪,发出求救信号。费了好大的劲才得以解脱,从此,这里倒反而成了躲避战火的安全场所。

  解放后,这里聚集了近二十户人家。土改后组织合作社,根据这里有一个斜圣堂就取名为斜圣堂合作社,人民公社时就改名为斜圣堂生产队,但很多年长的人还是改不了“蓬子里”这个称呼。

  也许是贫穷锻造了他们筋骨,也许是苦难历练了他们的坚持。附近的人对“蓬子里人”有一个共识:“特别能吃苦,特别勤劳。”他们有毅力,特别善于负重。他们背负天空,也背负大地,包括背负自己的伤痕和泪水。而土地也没有辜负他们的“苦”,总是在他们身后开出花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李家率先将草房改建成油毛毡房,摆脱了“晴天一百廿个日头,雨天一百廿个钵头”的窘境。接着钱家在楝树梁条竹椽子的上面铺盖了平瓦,开启“蓬子里人”住瓦房的先河。七十年代的门槛刚过,我的父亲用“乱砖头”加“接柱头”建起了村上的第一幢楼房,被人尊称是登高而居敢于吃螃蟹的领跑者。令邻村祖祖辈辈居住瓦房的人发出“啧啧”的赞叹,同时投来不可思议的惊讶目光。

  没有公路时,这里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只有容得下五吨水泥船行驶的小河,也是大运河的末梢神经。就是她滋养着这一方人家。小河距人家很远,因此造房子时单是搬运砖石,就可以写成一部惊险小说。他们似燕子衔泥那样不分昼夜;他们如水滴穿石那样长年累月。勤劳竟然让他们忘记了什么是苦,竟然让他们看到了幸福的希望。

  征迁后,村民不但住进了一色的小洋房,还不忘节俭创业的本分。迄今为止,20多户人家在桐乡,嘉兴,湖州,杭州,南昌,大理,上海等地也有了商品房。

  这里,人们还有一个共识:读书。读书是改变寒门子弟命运的快捷路径。今年82岁的冯雪顺当年毕业于新安江水利水电学校,后退休于桐乡煤矿机械厂的高级工程师,成为小村里第一代的文化人。后来,冯雪康、戴正富、钱正贵等都拿到了初中毕业文凭。接着高雪祥成为江西省武警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转业后担任江西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六次将“神舟”送上天的燃料总工程师冯永利更是小村人的骄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里,走出去的,单是大中小学教师就有10多个,从事医药,金融,证券交易,房地产业和个私企业的就有8人,政府机关工作的有6人。这里,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不下20位,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白山黑水之间。这里,百岁以上的老人有过两位,九十岁以上的有过五位。这里没出现过刑事犯罪,也没出现过一个光棍。我为我家而骄傲,我爱我的家。

  “梦想的阳光,把明天点亮”刘桐的歌还在唱。水墨深处我的家“未来充满希望……”。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