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人物
亲历曾经的艰苦年代,体味如今的幸福生活

岁月如歌,他见证乌镇的变迁发展

2019年10月09日 07:41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中心记者 沈乐燚

  人物

  沈礼松

  桐乡市水泥厂退休工人

  沈礼松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上手写祝福。

  “困难时期吃过糠馍馍,嚼过茅草根。”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步伐,沈礼松走过了童年、青年和中年。70年来,他的生活中有欢乐,也有辛酸,有奋斗的艰辛也有幸福的喜悦。与新中国同龄,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种幸运,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人生阅历。

  在乌镇住了近50年的沈礼松,耳闻目睹了祖国的发展历程,也亲眼看着乌镇一步步从闭塞走向繁华,迎来水乡古镇的美丽蝶变。

  他和新中国同岁

  从艰苦年代走来

  如果不是家庭贫寒,母亲瘫痪,9岁的沈礼松就不会被迫离开学堂,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而除去干活。如果不是因为家里要造新房子,22岁的沈礼松就不会离开石门公社。

  在吃过草根树皮,吃过油皮馍馍、糠馍馍的沈礼松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缺吃少穿是他整个童年的全部颜色。“茅草根甜是甜的,但是排便困难,一上厕所就要开始哭。”

  虽然只读过两年书,但是沈礼松从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在部队里背诵“老三篇”。“所谓老三篇便是《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他一边回忆,一边向记者解释。因为熟读了这些文章,才能将思乡之情付诸于纸上,才能与家人通信,这让他开心了不少。

  22岁那年,从部队退役的沈礼松被分配到石门公社,负责检查各村、条线的账目。公社里缺乏写文章的人,沈礼松便自告奋勇到新华书店学习语法。如今70岁的他,依然能清晰地分清主语、谓语、宾语……

  可是,这份工作仅仅维持了1年。“这些都是义务劳动,换取同等的劳动工分。”在公社里工作是没有收入的,就相当于义务劳动,以工作抵消劳动工分。到手上的只有2角钱一天的伙食费,正值年轻气盛的沈礼松一顿饭再节约也要吃掉一角多,即使再克扣自己的伙食费,对于家庭而言,也是杯水车薪。

  “每个月我可以拿到一张务工票,上面写着3200分,算是抵消了田间劳动工分。”说到这里,他便叹了口气。当时的他很清楚,家中的房屋十分破旧,对于已到结婚年龄的沈礼松来说,自己都难为情,但是没有办法。

  用沈礼松的话来说,“家里有柴没竹子,连个草棚都搭不起来。更何况,还有瘫痪在床的母亲和年仅5岁的妹妹。”迫于生计,他只能选择申请离开公社。他一直记得那一天,整个村子的广播里都喊着:“沈礼松,听到广播,到公社里开一趟。”一则广播,让他得到离开公社的允许,拿到了进入水泥厂的通行证。

  第一个月拿到28元工资

  他高兴得不得了

  位于乌镇北栅的水泥厂,当时叫桐乡市水泥厂,是乌镇几大国有企业之一。

  上世纪70年代的乌镇,没有像样的工业,只有几家传统工厂:米厂、丝厂、铁锅厂、水泥厂、酒厂等。稍微读点书的人都出去谋生了,留在乌镇的年轻人是少之又少。

  但沈礼松却乐在其中,他每天在水泥厂里负责搬大块的石头,将其打碎,并进行烧制,最后加工成为水泥。从生料制备到熟料煅烧,再到制成水泥、进行包装,整个工作流程沈礼松至今都记忆犹新。工作的第一个月,他如愿拿到28元工资。看着辛苦钱,他很高兴。

  “70年代初,28元钱是不少收入了,毕竟当时精肉才8角钱一斤,肋条肉才7角2分。”用当时的物价衡量,28元足以改善全家人的伙食。

  记者翻阅《乌镇志》了解到,1977年,乌镇境内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只有512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43元。

  那时,镇区房屋大多为木结构两层小楼,沿街布局,鳞次栉比。临街门面几乎皆可为店,住宅和商铺并无严格区别。临河多水阁,岸上远水一侧多深宅,富商大户宅园甚至深七进以上。

  1974年,在乌镇新华路兴建了第一幢混合结构3层楼房,大家都新奇地前去围观。而那时候,桐乡已经在梧桐镇南门扩建汽车站,候车室、停车场、零担房、维修车间……

  当时的乌镇,很落后。没有一条平整的路,路面坑坑洼洼,下雨后就成了一条条烂泥路。那时候,沈礼松和许多工人一样,努力工作,“蜗居”在小小的宿舍里,想着什么时候能娶老婆,什么时候能造房子。

  乌镇迎来大变化大发展

  安逸的晚年生活让他满足

  时间,是一条长河,把结果冲刷到人面前。

  乌镇紧跟着时代开始发展。1982年的10月,沈礼松喝上了来自乌镇自来水厂的第一口自来水。1985年,桐乌公路通车抵县城,与杭申公路连接。此时,沈礼松的儿子已会蹒跚走步了。那一年,农村掀起建房热,多数人家翻建楼房,草棚成为历史。

  上世纪80年代,乡镇工业崛起。90年代后期,个体私营企业兴起,公有制企业加速产权制度改革,国有、集体企业及乡、镇、村办企业分别转制为民营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沈礼松夫妻俩趁着水泥厂转资,花1万多元买下了水泥厂的宿舍。虽然这间宿舍不到60平方米,但有了这间房子,他们的小日子过得很自在。

  2001年,以观光游为主的乌镇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乌镇举办了中断50年的传统香市活动,吸引了1万多名游客前来。这一年,沈礼松结束了30年的工作生涯,从水泥厂退休。这一年,18岁的儿子去当兵,后来还顺利考上了镇(街)公务员。

  家中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舒坦。而乌镇的发展也是如此。乌镇的保护、开发理念,在中国传统市镇中独树一帜。乌镇的发展成就瞩目,创造出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经典模式——乌镇模式。2018年,乌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1.6亿元,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100万人次。

  “退休后,我的退休工资每个月有3800元,加上老婆的退休工资,积蓄逐渐多起来了。”于是,夫妻俩便筹划着为儿子在市区购置新房,也将乡下的老屋进行了重建。

  如今,沈礼松安享着晚年生活。他说,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而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住在敞亮舒服的楼房里享受生活,是从前不能想象的。”


编辑:陈栋涯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