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人物
在他的回忆里,一捧水映射出生活的苦辣酸甜,亦折射桐乡水务事业的发展变化

饮水思“缘”见变迁

2019年09月18日 07:49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中心首席记者 周玥 通讯员 周栋

人物

季其芳

原桐乡市自来水公司

副总经理

季其芳在职时在水厂前留影。

  一捧水,能有什么深意?

  今年70岁的季其芳,差不多和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他,能品出个中意味。

  搁在60年前,它是市河里头挑水喝的紧日子;50年前,它是船运小工扛水泥、砖头的苦日子;30多年前,它是从开井铺管到地表水深度处理的难日子;如今,它是饮水思“缘”,畅享幸福生活的甜日子。

  季其芳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上手写祝福。

忆苦

喝市河水长大

自此做工、转行离不开它

  当父辈们受过的压迫和苦难被开国大典的隆隆炮声,挡在了门外,季其芳的人生和新中国的成长,便一齐步入同一条时光通道。

  通道的这一头,是乌镇镇头上,临近市河的普通人家。“我们小时候吃的全部是河水,没有自来水的,顶多水缸里放点明矾沉淀一下。”季其芳没有想到,从水乡古镇成长起来的自己,日后还要专门和水打上几十年的交道,也不曾想到能够见证、甚至参与桐乡饮水的变迁。

  由于兄弟姐妹多,家里收入来源仅靠父亲的工资,日子难免过得紧巴巴。他看到身边有同龄人去摇船做小工,也就跟着去了。

  “自己摇船出去装钢筋、水泥、砖头,东西都要自己扛的,很苦。”七八十年代,乌镇水路发达。水乡长大的季其芳,学着靠水谋生,他对年少打工时吃的苦,至今印象深刻。

  好在,跑一趟活儿,能赚1元左右,“当时我们家1个月,大概人均6块钱的生活费。”

  随后,踏着时代的浪潮,作为万千“浪花”中的一朵,季其芳支过边、下过乡,又在回城潮中经招工分配到了乌镇中百商店。

  “那是凭票供应的年代,乌镇只有这家百货商店,名号很挺括的。”自觉幸运的季其芳,就此当起布匹柜台的售货员。

  “每天商店还没开门,门口就有人排队了。一开门,都抢着买的确良、涤卡布。”回忆起当时抢购的场景,季其芳连连感叹,“柜台前的人挤得一层又一层,每天货架上的布料基本能卖光。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购销能力开始变强,说明生活水平提升了。”

  “不要说扯布了,像三五牌台钟、上海牌手表、红灯牌收银机,都是抢手货。”他难掩兴奋地补充道。

  虽说售货员的工作安稳又吃香,可吃惯苦的季其芳,选择转行。1978年,乌镇开始筹建自来水厂。凭借支边多年积累的机修和基建经验,季其芳成了为数不多的几名“开荒者”中的一员。

  与水的缘分,由此愈发浓得化不开了。

破难

造水塔铺管道

星星之火可燎原

  “那时候的自来水,其实就是深井水。”季其芳说道,就像上楼梯,发展都是一步一步走上来的。

  从零开始,“开荒者”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井。从上海请来专业打井的师傅,在乌镇公园北门口,也就是十三房头,打下了第一口深井。可井打好了,问题也来了。

  “原先都是自己挑河水喝,而且乌镇河多,不愁没水喝。”季其芳感慨道,即便自来水干净卫生又方便,但要花钱,大家都不乐意,“只能把管子接到哪里,就把宣传工作做到哪里。”

  20世纪60年代,喝生水依然是普遍现象,由此引发的腹泻等状况也很是多见。直到乌镇推广自来水时,与痢疾多发的“战斗”还在继续。

  随着用自来水的人增多,直接饮用河水的人减少,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多了一道保障。在季其芳的记忆中,到80年代,乌镇的自来水供水范围已经非常大了。最初的星星之火,终于可以燎原。

  1994年,由于工作需要,季其芳调动至桐乡自来水公司,身份也由原先的乌镇自来水厂厂长,转变为桐乡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此时,桐乡地面水厂刚刚开始供水。

  新中国的成长,也伴随着水务事业的发展。为避免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给城市建设、交通航运、防洪排涝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我市于2002年底全面封闭31口地下深井,并于2003年着手开始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

  为让桐乡人喝上放心水,果园桥水厂在2002年,率先应用原水生物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开创了行业先河。

  “2003年8月16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供水企业等单位的水处理专家、教授以及生产设备厂家的代表100多人,冒着高温酷暑,来果园桥水厂参观。”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季其芳颇为骄傲,专家们评价认为工艺成熟、先进,为全国特别是杭嘉湖宁绍平原一带推广应用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思甜

吃苦的精神

是值得传承的宝贵财富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跟着越走越快。

  就用水而言,桶装纯净水的需求开始陡增。90年代末,市面上开始出现桶装水。

  然而,这些桶装水多是加工作坊流出,“不管价格,也不经过正规检验,只求利润。”季其芳至今还记得,当时私人灌装的水桶,由于没有专业清洗,脏得发黑,“水源更是得不到保障,老百姓意见很大。”

  “你们是管水的,为什么纯净水你们不管?”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桐乡为了老百姓喝水这个问题,决定投入资金办桶装纯净水厂。”季其芳至今不忘,当时上级领导“一定要干好”的那份决心。

  为此,桐乡市自来水公司专门注册了品牌,成立了桶装水厂。沿用至今的“家家乐”品牌的纯净水,就是季其芳起的名字,“让每家每户都开心、都满意,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家家乐”到底吃不吃得开?大家心里都没底,“我们只能靠竞争取胜。”

  季其芳细数道,“我们的水源有了保证,水桶是进口塑料,透明度高,基本摔不坏,而且还有专门的洗桶设备,价格也公道。”

  凭着实干的劲头,私人加工作坊竞争不过,一两年时间就都关门了。“家家乐”牌桶装水的销量明显上升。

  “水务这行,看上去很轻松,实际上肩负的责任很大。”季其芳和同事们奔忙的大半辈子,折射的是桐乡水务事业的发展变化。

  “作为共和国同龄人,我有幸能和新中国一起成长,共同走过低谷,一起分享喜悦。”眼下,已退休10年的季其芳,生活依然精彩。1米82的大高个,平日里仍活跃在乒乓球桌前。到了周末,老两口会到嘉兴的儿子家,看看俩孙女,共享天伦之乐。

  一捧水映射出的苦辣酸甜,熔铸成了季其芳与祖国母亲同命运、共成长的如歌岁月。

  而多年来吃的苦,受的锻炼,都被季其芳视作金钱难买的宝贵财富,要传承给一代又一代。


编辑:陈栋涯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