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三农

老书记眼中的“桃园村变迁”

2019年07月12日 08:28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中心记者吕嘉阳

  “村官不算官,但却是群众的带头人,肩上的责任很重。”这是陈妙荣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今年75岁的陈妙荣,是梧桐街道桃园村原党支部书记。这些年桃园村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他也从曾经的“村支记”变成了现在的“老书记”。谈起村里的巨变,他有道不完的感慨。

  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是关键

  20多年前,桃园村领导干部换届选举,陈妙荣由于工作踏实,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当选为桃园村党支部书记。“记得我刚来桃园村的时候,没有办公室,几个人共用一个办公桌。村里人也都是自顾自家地种着桑树地,可以说生活条件比较苦了。”陈妙荣回忆起曾经的一幕幕,显得十分感慨。“其实想要富起来,就得发展点什么。我还记得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村里有10多棵槜李树,结出的果子又小又酸。所以当时村里很多人就想着,是不是要把这些树拔了。没想到,有人写信去了省里问意见,而省里的意见是让我们把树保留下来。”

  听取省里的建议后,陈妙荣和他的同事们立马行动了起来,买下了11亩土地,建起了一个果园,把槜李树移栽进果园内精心栽培。大伙儿还一起学习如何提高嫁接品质,扩大槜李的种植面积。空余时间,陈妙荣还会进村入户做工作,宣传槜李种植,动员村民积极响应。“一荣俱荣,只有大家抱团行动,才能形成一个产业,从而增加村民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陈妙荣如是说。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因村制宜发展村特色产业,陈妙荣从桃园村种植槜李起,就一直坚持“多跑多听勤思考”。多跑就是跑政府的业务部门、跑科研院所,第一时间了解政策和技术;多听是多了解行业动态,多听同行的真经和身边农民朋友的建议意见。同时,他还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思考办法和出路。

  谁能想到,曾经的桑树地经过多年的发展竟变成了香飘万里的槜李园。每年6月,在槜李收获的季节,一进入桃园村,就能循着阵阵果香听见村民叫卖槜李的声音。陈妙荣告诉记者,“现在平均每户人家大约种植3亩槜李,经济生活水平和以前比,可谓是有了质的飞跃。”目前,全村槜李种植面积1700余亩,槜李种植户更是超500户,年产约600多吨,产值约12000元/亩,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能变好,真的离不开槜李,也感谢当初把槜李树保留下的老陈。”对往事有所了解的村民,一提起陈妙荣,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特殊“文化符号”

  换得村庄大变样

  曾经杂物堆积的房前屋后,如今已变得井然有序,宽阔的水泥路两边是成片的槜李种植基地。青砖黛瓦的屋檐下,人面桃花相映红。槜李产业的兴旺发展,也催生了槜李文化,给桃园村带来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可以欣喜地看到,槜李已不仅仅是桃园村的特色,更是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那么,如何把这个“文化符号”做深做精?

  原本老旧的戏台被改造成了槜李堂,并在其中设置了槜李文化馆,用于展示槜李的历史文化积淀,村中的文化大礼堂也进行了复古改造,成了可供游客参观的地方。同时,原先老旧房屋被改建成了伯鸿乡村书屋、法治小院、水吧等,桃园村独特自然的古村落旅游资源正被充分挖掘。此外,通过改造农户庭院,围篱笆、修葺仿古围墙、美化道路、河道,完善旅游标识系统等,桃园村的旅游文化气息已经得到大幅提升。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省级历史文化村、省级生态文化基地等一项项荣誉也展示出了桃园村的不懈努力。依托槜李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眼下,“槜李+文化+旅游”为主导的产业框架已经形成。

  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的腰包鼓了,村里的生活环境好了,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桃园村成为了新时代下新农村的典型。陈妙荣说,在桃园村生活了70多年,对这里,他是又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原来的老样子,我没有忘记,陌生是每天都在变化,我相信桃园村会越来越好,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裕。”陈妙荣说。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