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社会

一起努力,让寻亲者遇见希望

2019年05月21日 08:28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本报记者 孙溟苑 文/摄

  庄永坤正在和志愿者交流。

  沈华学保留至今的信物。

  5月17日,早上8点,大爱公益服务站的负责人密百黎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内容,配图是一张大爱公益志愿者面前围满了前来咨询的人的照片,地点正是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高桥集贸市场。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桐乡,因为家贫子女多,不得不选择遗弃孩子的家庭确有存在。然而对于这些家庭来说,遗弃子女的愧疚却一直埋藏在他们心里。而对于被遗弃的那一方来说,寻找自己的“根”成了他们今生的心愿。

  此次大爱公益服务站组织的“高桥寻亲会”,便是为这一群人服务的。

  公益组织

  唤起更多的人寻亲

  大爱公益服务站成立于2018年8月,志愿者有800多名,其中绝大多数志愿者本身就是寻亲者,用创始人密百黎的话来说,就是“在寻找亲人与被寻找亲人的路上,看到希望从而治愈自己,给自己找下去的希望。”

  密百黎坦言,作为寻亲者中的一员,她深知一个人寻亲就好比大海捞针,能找到亲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正因如此,她联合其他寻亲者一起成立了这个组织,为的就是帮助更多的人寻找亲人。

  而此次之所以选择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作为桐乡寻亲的第一站,密百黎告诉记者,他们前期组织发传单的时候发现,这一带当时遗弃孩子的数量相对较多,而且大多遗弃的孩子都被送到了海宁的养育堂里,“很多去海宁寻亲的人,说不定其实是‘桐乡人’。”

  另一方面,对于曾经遗弃孩子的家庭一方来说,想寻找亲人的念头也许一直在心里,只是苦于没有办法。于是,大爱公益服务站组织了这一场“高桥寻亲会”,唤醒更多的桐乡人来登记寻亲,提供当年遗弃孩子时诸如衣服、信物等,希望能搭桥成功。

  21人登记

  我只想知道他过得好不好

  庄炳华到高桥集贸市场买菜,路过北门的时候,看到门口摆放一排桌椅,一群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正跟坐在面前的人交流着什么。庄炳华有些好奇,问了一句。人群中有人告诉他,这是在免费帮忙找亲人。他一听,想起日日在家念叨着弟弟的父亲,菜没买就转身回了家。

  十分钟不到,庄炳华骑着摩托车把他89岁的父亲庄永坤带了过来。还没等儿子停好车,一身蓝色中山装的庄永坤就疾步走到了桌子前,与他一样年纪的王月宝正跟志愿者说着她女儿的信息。老太太年纪大了,耳朵有些不好使,志愿者跟她说话除了要放慢语速外,还得提高音量。等候在一旁的庄永坤,静静地站着,然而两只无处安放的手,却透露出了此时他内心的焦躁。

  就在笔挺的中山装快要被扯出褶子的时候,王月宝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站了起来,“一滴奶没喝,肯定不在了我女儿。”像是说给志愿者听的,又像是说给自己听的。庄永坤微怔,儿子庄炳华见状,赶紧拉过父亲让他坐下。

  “我想找我的儿子。”回忆的匣子随着庄永坤的话慢慢打开了。1971年,经中间人介绍,江苏徐州的一户人家赶到庄永坤家里领走了他出生仅一个月的儿子。“那时候家里太穷了。”庄永坤记得他们还给儿子取了名字叫聂路华。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庄永坤也不知道儿子有没有改名,仅靠依稀的记忆去寻亲也无异于大海捞针。“我只想知道他过得好不好,这样即使我走了心也安了。”庄永坤说。

  尘封的记忆,就通过这样一个契机被打开;湮灭了许久的希望,似乎在这一刻重新燃起。这一日,如庄永坤这般,曾经舍弃过亲人的登记者,共有21人。

  还有一种心思叫

  “她不来找我,我不敢找她”

  39年过去了,沈华学至今都保留着当初留给女儿的两份“信物”,一张海宁斜桥到上海的火车票,一张写着女儿名字沈欣霞和生辰八字的红纸。“留给她那张红纸还要大。”沈华学说。

  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沈华学瞒着妻子,抱起刚刚出生的女儿出了门。他买了一张去上海的火车票,将女儿放在座位上后,悄悄下了车。沈华学没等到火车开,他就走了。“我怕看着看着,我就舍不得了。”妻子知道后,哭了三天三夜。

  这些年来,沈华学内心始终对女儿和妻子存着一份愧疚,大女儿知道后也时常跟他说,让他去找找妹妹。“可是没有这么容易,她能来找我就好了,要打要骂都可以。”沈华学说。

  跟沈华学一样不敢去找的还有家住落晚村的村民沈子松,不过跟沈华学不同的是,对于女儿的“行踪”,沈子松却是清楚的,只是他不敢去找。“女儿在医院出生后,就有个中间人介绍说有一户人家想要收养个孩子,条件不错的。”就这样,出生两天的女儿便被抱走了。沈子松记得,那会领养女儿的那户人家还留下了联系方式和名字,但后来因为搬家等原因,纸条找不到了。

  这些年来,沈子松出门都会打探下女儿的消息,却从没有想过去打扰她,“她不来找我,我哪有资格找她。”显然,对于当年“遗弃”女儿的事情,沈子松一直心存愧疚。

  寻根

  困难与希望并存

  当天,在志愿者和其他工作人员中间,还坐着一个特殊的人。她的名字叫张美娟。

  而今,张美娟家住海盐,但她从懂事起便知道自己是被领养来的。这些年,她没有放弃找寻父母,依靠着养父母的口述,她知道自己当时被遗弃在海宁的育婴堂里。这回到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也是想找找亲生父母的蛛丝马迹,哪怕是在人群里找一找有没有跟自己相像的人。

  上午10点40分,拥挤的人群已经散去,只剩志愿者和零星的市民在交流着。张美娟有些懊恼,又有些难过。

  志愿者夏建庆看到了,安慰她道:“别急,说不定马上就能找到了。”张美娟勉强回了一个微笑,她知道她能找到亲人的希望渺茫。其他人被遗弃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放了一些信息,比如生辰八字,而她连一张纸条都没有。

  “我不恨我爸妈,我想找到他们,我想知道我的‘根’在哪里。”张美娟说。

  是啊,根,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

  寻亲的故事里,有太多悲欢。人群散去后,夏建庆拿着厚厚的一叠登记纸。“我觉得今天这些人当中,能成好几对。”这是他多年来寻亲的“第六感”。

  志愿者沈海琴拿着庄永坤的资料说:“我等下马上联系在徐州的朋友,我相信一定能帮大伯找到他儿子的。”

  为了让更多人能找到亲人,大爱公益服务站的志愿者在高桥集贸市场的宣传栏里,专门贴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密百黎说:“我们这个组织就是要帮助更多的人找到他们的亲人,如果你也想找亲人,可以通过大爱公益服务站官网,登记或者查找亲人信息,也可以根据网站上的电话联系我们。”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