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三农

迈向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需要慢战略

第54期“桐乡大讲堂”上干货满满
2019年05月08日 08:17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整理 /周玥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是深入贯彻落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对桐乡来说,如何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成为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近日,第54期“桐乡大讲堂”邀请到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孝德作“迈向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辅导讲座。

  人物名片:

  张孝德,是国内最早研究生态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学者之一,跟踪研究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20多年,先后创办了“中国有机大会”“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探索出了面向未来的以“亲情、亲乡土、亲自然”为内容的德慧艺全面发展的“三亲启蒙教育”新模式,对新时代如何乡村振兴有着深入的研究。

  如何认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如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江南特质、桐乡特点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寻找解答。

  我们不要把乡村振兴,简单看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延续,仅仅是解决乡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不要用建城的思维搞乡村建设,不要以搞工业的思维发展乡村产业。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慢战略。

  如何认识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而是一个有实质内容的名词。在我看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至少有三大战略需要我们联系起来思考。第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第二是乡村振兴战略;第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战略。

  我们不要把这三大战略的关系看成孤立的事,这是给我们展现了中国新时代的天、地、人。首先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环境保护,是解决方向问题。乡村振兴是解决中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途径。乡村兴则中国兴,天下太平始于家安,长治久安源于民安。未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基础在乡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乡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不是单纯的让城市帮助乡村,可以说未来的城市,遇到的许多问题要通过乡村振兴解决,我们要让五千年的文明续根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华民族要持续发展,绝对不能走单一的城市化道路。我们必须要修复以乡村为根的文明,没有乡村复兴的现代化,是无根的现代化。

  未来的时代,是乡村引领的时代,这个引领不仅在中国。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出现第三波城市化,后城市化时代,后农村时代。他们到郊区去再造乡村。因此在欧美国家流行新型农业,名称叫做社区农业。直接到郊区种地,种有机食品。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中国的事,是世界的潮流,这是我们要意识到的。

  我们研究乡村问题,研究中国特色是什么?不认识乡村,就无法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特色。进入21世纪以后,可以说城市具备了市场经济的条件。今天的城市化,2.7亿农民工是城市地面线的建造者。2008年金融危机,2500万农民工回到了乡村,我们用零成本解决了农民工的失业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我们党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无论从集体、从产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21世纪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一件大事。

  不要用建城的思维搞乡村建设

  乡村到底怎么建设?首先不要用建城的思路搞乡村建设。

  为什么不要以建设城市思维搞乡村建设?乡村就像麻雀一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国乡村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综合体。

  到底农村和乡村的区别是什么?中国古代社会的乡村功能首先是生活,然后才是生产。中国的乡村生活就是最大的竞争力。乡村的最大魅力是乡村生活。

  当今,我们都在讲建设美丽乡村。按照美学的等级,美丽是美的最低等级,外表的美叫美丽。第二个等级的美是美好,美而好,源于内在的好才是美好。第三个等级美是美雅。第四是诗意美。最高等级的美是空灵美。中华民族的诗意在哪里表现出来?乡村!

  没有读懂乡村之前,不要轻易改造,搞不好一改造就错了。中国五千年乡村是什么?解千年兴衰之谜,藏万世文明之码。乡村很好的地方是书院、学堂。这就意味着我们古代的乡村对精神和文化放在多高的位置。

  许多乡村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副对联叫“耕读全家远,诗书继世传”。这就告诉你,家业要传承,房子不可靠,钱也不可靠,要靠传耕读。土地是本,劳动的过程就是修德的过程。

  农业的劳动,工业无法替代的功能就是修德功能。耕种土地的时候会感觉到厚德载物。所以修德不能没有农业劳动。

  让教育回归,要依靠以孝道为核心的亲情教育和亲乡土教育。比如在桐乡,我生活在这个村爱这个村,每个人爱桐乡,这才是爱的根。未来,走向世界需要什么?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需要人的智慧。向大地学习,天地是人开启智慧的钥匙。

  乡村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中国乡村建筑是智慧建筑之乡。古村落,它是诗意之境,长江以南的乡村是诗意栖居乡村。我们今天搞现代农村,整体划一,钢筋硬化,而中国古代的乡村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我们今天城市追求大,追求高,追求亮。中国的千年古村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建筑艺术的遗产,我们不要大拆大建,而是要保护修复、活化建设。

  我们不要认为乡村是单一的功能,农业也不是单一的农业,我给乡村功能的定义是:智慧农业、六艺农工、生态生活、诗意栖居。

  因为农业功能不是光农业,还有农禅、农耕、农工、农礼、农艺、农乐,每一个背后都是巨大的产业,需要我们深度开发。

  城市与乡村同等重要,不要厚此薄彼,要融合共生。

  不要以搞工业的思维发展乡村产业

  为什么不要以工业思维发展乡村产业?

  大家要知道,城市是技术产业,乡村是艺术产业。因为乡村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物质。

  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不能按工业模式来搞竞争,工业产业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好,乡村产业是共生产业,是基于个性的。

  每一个乡村要寻找自己的独特性,讲究多样化共生,所以乡村最能够给人类创意创新打开一片天地。乡村产业需要更美、更巧、更雅。

  有人说我们乡村不做大,不做强不行,因为没有利润呀。恰恰相反,乡村是高端艺术品,对应的是城市高端消费者,是定制市场。

  到底我们乡村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什么?乡村是未来的奢侈品,是满足城市的有钱、有情怀、有文化的这批人的高端消费。

  乡村竞争还有的巨大优势就是可再生能源,像太阳能、生物能、光伏能等。乡村还有青山绿水的自然资本,以及亲情互助的社会资本。

  这些资源综合形成的独特产品就是乡村生活方式,这是乡村最大的竞争力。

  乡村文化包含敬天文化、亲土文化、亲情文化和自娱文化。记住,一百个乡村就有一百种生活样式。所以我们不能按照一个模式和标准来建设,因为乡村是有生命的产业,就像一棵大树没有两片重复的树叶一样,每一个乡村都有独特的生活方式。

  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思路来开发乡村。全域有机农业是乡村农业兴旺的基础。

  以广西微生物养牛为例,原先牛羊吃抗生素,现在牛羊吃有益菌发酵之后的食物,牛羊不仅爱吃,而且养殖成本下降了20-30%,肉的品质反而上升了,牛羊粪便臭味没了,微生物技术是未来农业领域一大产业。

  农业是一个共生产业,乡村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乡村旅游业、乡村手工业、乡村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新能源产业、乡村养老服务业、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乡村教育产业等十大产业。

  无论乡村怎么发展,乡村产业永远是一个系统,是一棵生命大树。我的观点是有机农业是根本,自然是资本,生活方式是大树的财富,乡村最需要发展农家乐。

  以家庭为组织单元的农家乐,使传统文明原动力实现了与现代经济的嫁接。家庭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城市市场,实现了乡村家庭与现代市场嫁接。农家乐是带动乡村一二三四产业融合发展的龙头产业。

  乡村振兴需要慢战略

  我认为,乡村不能就产业搞产业,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我的观点是乡村治理是前提。桐乡的越丰村,最早提出“三治融合”,这是伟大的创造。然后传统文化复兴是灵魂,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你把这三件事搞好了,搞产业是自然而然的事,不要把顺序搞乱,中国乡村第一个是要修复。我们要修复乡村文化和乡村环境,然后搞产业,乡村发展自然而然就会好。

  我看到,桐乡乡村战略和全国其他地方比较,应该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东西,这是我们继续往前走值得自豪的,像“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等,都已经具备了系统性。

  所以,把一个乡村推向高平台前期的局部实验初步完成,桐乡的乡村振兴应该打造一个升级版。未来的升级往哪里升级?我觉得是要向四个方面升级。

  第一,从生产向生活升级,打造江南水乡的诗意生活。未来乡村最大魅力不是乡村有多少产业,而是有多么幸福,有多少具有魅力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吸引力,在于要打造成江南水乡诗意生活的地方。

  第二,从物质向精神升级,打造耕读传家的田园乡村。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下一步乡村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我们要让乡村有读书的声音。

  第三,从温饱向五福升级,打造五福临门的幸福乡村。第一个福是长寿,第二个福是富贵,第三个福是康宁,第四个福是好德,第五个福是善终。

  第四,从粗放走向生态升级,打造绿水青山的生态乡村。我觉得桐乡乡村振兴的标准是不是应该在生活上、在文化上做文章,在高级、幸福生活上做文章,还有在生态上做文章,让桐乡乡村真正成为走向未来的新时代乡村模板,新时代乡村的标杆,这是希望,也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