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人物

放鹞子随想

2019年04月22日 16:03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俞富江 

  鹞子,又叫风筝。我们这里放风筝,就叫放鹞子,这是童年时候最高兴的事,每当想起一次次放鹞子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

  40多年前,我们生产队公房前是一片宽敞的草地。每到春天春风吹拂,草地上一片绿色,是孩子们放鹞子的好地方。那些蝴蝶鹞子、老鹰鹞子将蔚蓝的天空点缀得美丽无比。我上小学时,来回途中经过公房,这是必经之路,每当放学回家看到伙伴们热热闹闹地在草地上奔跑,比赛谁的鹞子飞得高。那时,我家姐弟3个,家里经济拮据,我从来没有向父母提过买鹞子的事,但父母从我的眼神中看出我对鹞子的羡慕。

  记得有一天下午,放学回家,我兴冲冲地向同学借来了一只蝴蝶鹞子,作为制作的样品,然后在楼上的废纸堆里找出了一张旧挂历的塑料纸,用刀削了几根小竹棒,手中拿着一把小尺子量着划着图案,再用胶水粘呀粘,用针线缝呀缝,终于做成了一只自制的鹞子。

  我拿着自制的鹞子飞快地跑到草地,和伙伴们一起放鹞子去了。那只鹞子随着我的奔跑,渐渐飞上了天空。听着孩子们传来一阵阵快乐的笑声,许多父母利用劳动休息的间歇,帮着孩子放鹞子,此时我父亲也出现在我的面前。可能我是初次放鹞子,鹞子总是歪歪斜斜的。父亲从我手中接过鹞子线,调整好方向,鹞子终于渐渐趋于平稳飞向了空中,而且越飞越高。我在一旁高兴得又叫又跳,要接过鹞子线,父亲一心想把鹞子放得再高一点,让我自制的鹞子比别人的飞得更高,让我更高兴、更自豪。可是,这时风向一转,鹞子飘落在公房前的树顶上再也下不来了,再用力一拉,鹞子线也断了。我在一旁伤心地哭了起来。

  那年的春天过去了,第二年的春天又来到时,我没有提及放鹞子的事。以后,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读书上,就再也没有放过鹞子。如今,家庭的经济情况比那时好得多了,每到春天我看到街上卖的各种各样的鹞子,常常想买一只给儿子,可是儿子已经长大了,对鹞子没有多大的兴趣。况且,当年的那只鹞子是我自己动手制作的,那里面有着我的智慧、制作时的心血和快乐的心情,也有我童年时的希望和憧憬。

  虽然父亲当年是出于对我的关爱,才帮助我放鹞子的,可是父亲却无意中造成了一个永远也让我无法弥补的亲身体验。假如父亲当年采取的是鼓励、指导而不是替代,让我自己在失败中不断提高我的放飞水平,可能在我的心灵中留下的是五彩的记忆和童年的快乐,虽然那其中也会有失败的苦恼和摔跤的痛苦,但人不就是在这样的磨练中长大的吗?

  好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做父母的如何关爱自己的子女,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从小冻着饿着,因而从小牵着抱着,不少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随着子女的长大,又要考虑帮他们找工作买房子,做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却让子女失去了健康成长和努力奋斗的机会,这是一个值得父母们深思的问题。

  “补白大王”

  郑逸梅的槜李情

  -颜剑明

  爱好文史的人都知道“补白大王”郑逸梅的大名。郑逸梅是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生于1895年,从17岁开始为报刊撰写文史小品,至1992年以97岁高龄谢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数百万字的文坛掌故资料。他笔下的文字,多以清末民国时期的文苑逸闻佳话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其交游之广,内容之丰富,时间跨度之长,罕有其匹,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文艺史的珍贵宝库。他早年的文章多用文言,简练含蓄,晚年则以白话间以文言,饶有风致,笔墨卷舒之间,充满了知识性与趣味性,这种雅俗共赏的小品文风格,博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也奠定了他在文艺界的独特地位。

  上世纪三十年代,郑逸梅与桐乡有过一段交集,缘由是桐乡的千年名果槜李。1936年秋,郑逸梅在上海中孚书局任编辑,认识了在艺术刊物《国光》担任助理编辑的屠甸画家孙味虀,两人颇为友善,孙邀请他来海宁硖石游玩数日。其间,同为屠甸画家的朱梦仙慕名来见,并将自己的园艺著作《槜李谱》手稿出示给郑逸梅,郑颇为喜爱。次年清明,《槜李谱》出版前夕,郑逸梅欣然为书作序。6月,此书由上海新中央印刷公司发行,由民国元老、书法大家于右任题写内页,一字一序,均为沪上名家,此书一时身价百倍,读者趋之若鹜,纷纷购买,一睹为快。此序一如郑逸梅的文风,简洁洗练,仅259字,但将作序缘由交代得清清楚楚,还将《槜李谱》的文史价值点评得恰如其分,颇可一读,现摘录于此:

  伏处沪渎,如入囚笼,饰面违心,了无佳趣,颇思得数亩地,艺花栽果,以为生涯,奈天之靳予并此而不得何?去秋,孙子味虀招予作审山之游。临流小筑,拥绿成村,问雨课晴,剔虫芟叶,终日盘桓其间,无复知尘世有扰攘事,益心焉慕之。顷者,朱君梦仙以其石社兄之介,出《槜李谱》见示。梦仙固以丹青名世,而兼事学圃,辟晚翠园于屠甸者有年,《槜李谱》为其经验有得之谈,直堪与前彦之《荔枝谱》《水蜜桃谱》《橘录》并传,亦艺林佳话也。且予他日果将摆脱俗累,从事于山之巅、水之濆,则梦仙、味虀其我导师乎?爰书此以为息壤。

  丁丑寒食郑逸梅草于纸帐铜瓶室

  自此以后,郑逸梅与朱梦仙交谊日深,书信往还不绝。同年(1937)槜李成熟之际,郑逸梅为《中国新农业》杂志写了一篇《漫谈槜李》的文章,全面介绍了桐乡槜李的种植区域、种植历史、生产现状以及槜李的品种和味道,称槜李“产地在桐乡南门外,厥果硕大,然限于一隅,栽植之区,只三十方里,移种稍远,味即减逊,甚至肉质沙而无浆。”还称赞槜李“红润似火,表皮微被白霜,比诸美人粉霞妆,无多让焉。临啖将白霜拭去,以爪破其皮,浆液可一吮而尽,甘美芬芳,难以言喻。”还在文末说道:“(朱)梦仙辟有晚翠园,辑《槜李谱》,亦我道中人也。”

  可惜三年后的秋天,朱梦仙谢世,年仅44岁,倘若不是早逝,他与郑逸梅的交谊将进一步加深,郑逸梅也许会有更多有关桐乡槜李的文章传世。


编辑:莫源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