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遥远的麦地

2019年04月15日 08:24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俞富江

  小南风一吹,乡村的麦地就黄了。

  我小时候,乡村收麦时节是一幅最美的中国画。天,蔚蓝到极致;地,辽阔到极致。而在无限广阔的天地之间,一片又一片金黄色的麦浪,一波一波地向前卷,一浪一浪地向前涌。阳光好似一粒粒金色音符,从高空泼洒,在浪尖上跳动音乐,这时,布谷鸟会如期而来,滑翔在麦浪之上,一声声叫着吉祥的语言……那气势,那壮观,那辉煌,让人惊叹,让人兴奋……

  “割麦去啦!”这是童年时收麦季节我听到母亲喊得最多的一句话。记忆中,乡村收麦季节的每一个早晨好像都是从这一句话开始的。“割麦去啦!”这简单的四个字,从母亲的喉咙里悠扬地吼出,就渗出一种特殊的韵味,那声音里流露出一种抑制不住的喜悦,夹杂着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在喜悦和兴奋之中,母亲便开始坐在凳上磨着镰刀。磨镰刀那可不是一般的笨活,光有臂力还不行,还得有技巧,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蹲下两腿,夹紧沙砖,两手稳住镰刀来回磨……就这样,镰刀与沙砖摩擦而出的乡村音乐便开始有节奏地响起,那乐声好似涉足清晨的露珠,清新而激越。

  母亲是村庄里的劳动好手,割麦也一样。在我读初二那年收麦时节,有一个星期天,我随母亲也去参加生产队的抢收麦子。母亲一大早叫醒了我,给我一把刀光剑影的镰刀。我握紧镰刀柄,跟随母亲走向麦地。刚走进麦地,只见伯伯、婶婶和叔叔、阿姨们手中揉搓着一把一把麦穗,然后用嘴左吹右吹扬屑,看着手心一粒粒金黄色饱满的麦粒,大家连声说:丰收啦!丰收啦!看着眼前一大片麦地,我的脸上却流露出一种畏难情绪,我心想:这一大片麦地到什么时候才能割完呢?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先是嘿嘿地笑,然后对我说,儿子,如果有割不完的麦子那就好啦,那样,我们乡下人不就永远不愁吃了?说完,母亲便弯下腰来认真地割了起来,母亲的镰刀向前一挥,一大片麦子就应声倒下,像是一个个温顺的孩子,稳稳地倒在母亲的胸前。每过十来分钟,母亲就直起腰来歇一会儿,顺便擦一下额头上的汗水,然后继续弯下身来割麦子。母亲弯腰割麦的身影在我的视线中不断向前移动,不过十来分钟,母亲早已把我甩得远远的,看着母亲不高不矮的身影,我顿时感到一种惭愧,同时有一种酸酸的东西在我的内心泛起,凝成一串串感恩的泪珠从我眼中夺眶而出。

  带着母亲给我的精神,带着麦子给我的精神,我终于圆了当兵梦。然而,麦地离我越来越遥远了。转眼间,从部队转业回地方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其间我没有到乡下帮母亲割过一次麦子……

  麦苗一季季青,麦穗一茬茬黄,可是母亲却变得老了,岁月的皱纹一次次爬上她的额头。母亲现已八十多岁了,想起从原先的生产队到后来的承包地,她却始终舍不得丢下她的麦地。每次看到麦地,母亲都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可是母亲毕竟老了,腿脚已不再那么灵便,腰板已不再那么硬朗。在她明白了自己已到了“人近黄昏”的年龄之后,记得前些年的一天接母亲来我家住下来。那是一个收麦的季节,那天下午回家却不见了母亲。后来打电话回家的同时,我在麦地里找到了她。阳光下,母亲静静地站在麦地中间,我知道母亲是来向她的麦地告别的。可是,对于母亲来说,麦地好似她一生的“战场”,一旦失去了“战场”,那种失落感是可想而知的了。我轻轻地走过去,叫了一声“妈妈”,母亲却一动未动,可我分明看到了两行泪水沿着母亲脸颊在流淌。

  又到收麦季节,每逢此时,我便会从梦中听到母亲不止一次地唠叨着她的那块麦地。听着母亲的唠叨声的同时,也勾起了我对麦子的无限怀念,对生长麦子风情的乡村的无限怀念。

  遥远的麦地不再遥远,因为它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