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综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慎志教授作客第53期“桐乡大讲堂”

桐乡城市建设品质提升的策略与建议

2019年03月26日 08:18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周玥/整理

  人物名片:

  早在1994年,桐乡开发振兴路时,戴慎志教授就参与指导了相关规划设计。本世纪初,他还曾牵头完成了桐乡“北港河”景观改造工程。

  前期,戴慎志教授多次带领规划设计团队来桐乡实地调研考察乌镇大道沿线、凤凰湖、杨家门旧城改造、永宁历史街区、濮院镇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等情况。

  一直以来,桐乡都非常重视城市建设与管理,今年初召开的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桐乡如何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气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亟需专家的把脉和支招。

  3月18日傍晚,我市举办第53期“桐乡大讲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认定注册规划师戴慎志教授,作了《桐乡城市建设品质提升策略与建议》专题辅导讲座。

  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城市提质

  城市发展趋势提质要从我国城市建设的目标和需求,城市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城市提质内涵和政策的要求,以及各地的动态这四个方面来看。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目标,尤其是城市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

  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安全、宜居、绿色、集约、高效、智慧。城市建设得再好,安全问题不考虑好,是不行的。所有的城市建设,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必须把环境保护好,把资源集约利用起来。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需求,涵盖六个方面:安全可靠的保障体系、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绿色生态的城市环境、集约节能的设施配置、高效便利的供给服务、智慧持续的运行体制。

  为什么说我国已进入城市建设转型期?因为城市建设已由增量发展为主转入以存量优化为主;城市发展由注重经济效益转向关注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城市规划也由部门规划转向多规融合的协调规划和精准规划;城市管理由经验管理转向智慧管理。

  整体来说,转型期特征可以概括为16个字:存量优化、生态优先、增量精细、智慧高质。

  像存量优化,桐乡接下去要考虑大规模建设用地指标不多了,我们如何在相对少量的建设用地指标里,实现很好的发展。在已建成的空间里,如何做得更好。

  像增量精细,我记得在2005年做桐乡市域总规的时候,桐乡已经提出1个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必须保证有20个亿产出,才能上项目。当时的这个提法很了不起。现在增量必须精细化,因为要增加土地指标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特征与趋势,不得不说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这就需要解决城市的现状问题,同时促进城市的转型发展。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就提出来要解决城市病的突出问题,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和延续性,这也就是城市双修提出的要求。

  进入存量时代,我们要转变理念,生态思维重于景观思维、民生取向重于形象取向、系统整体重于片段局部、地方特色重于国际风尚。

  我们要注入景观思维,把生态保护好,考虑如何把民生工程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得到真正好处。不能只注重局部发展,要整合成整体系统的发展。还要意识到,地方的特色越是地方,越是国际化。

  比如桐乡在浙江省内和其他的市县有什么区别?桐乡的这些镇、街道有什么特点?我们要把地方的特色展现出来,这是需要我们挖掘的。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城市病,表现为四个欠账:生态环境的欠账,基础设施的欠账,城市景观的欠账,公共服务的欠账。这四个账必须要还进去。

  第三,提质的内涵和政策要求,何谓城市品质?

  我觉得品质要分开理解,“品”是品牌、品位、品貌;“质”是质地、质量、素质。所以城市品质不仅仅是物质的,还要提高人的内涵与素质,缺一不可。

  提高城市品质的内涵,需要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资源,以及我们从政者的管理水平和社会文化发展来决定。所以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充分发挥自己城市的特色,从自身的历史底蕴、人文特色、资源特色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以独特的城市特点来打动人。

  建设品质城市是城市转型的目标。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彰显特色,这是最关键的,也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

  城市品质提升有利于让投资者看到这个城市的特色所在,让他们更容易发现当地市场的机遇,在当地投资经商,所以我们要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商环境。

  像杭州通过城市双修,建设美丽杭州;三亚提出生态保护,让市民听取蛙声一片;济南提出生态就要青山绿水等。

  桐乡城市建成环境品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桐乡城市建成环境品质主要问题在于,城市风貌凌乱,城市天际轮廓线缺乏协调;水系缺乏特色,景观不亮丽,岸线公共空间不足;城市建设对地域文化资源挖掘不够,需加强对历史街区保护修缮力度;交通拥堵,路边停车现象严重,支路网联通度低;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亟需提质。

  桐乡城市建设的体量不少,但无论是振兴路还是庆丰路,没有明显整体的特征。

  我们相对来说,我们桐乡,我看了我们建筑量并不少,但是我们很散,没有集中起来。桐乡水系的滨水空间显著,是能够做得非常漂亮的。另外,片区之间支路无法沟通,这个就是车都压在主干路上,导致堵车严重的一个原因。

  桐乡城市建设全面提质要点

  主要从功能完善、绿化生态、特色凸显、精致亮丽、集约高效、安全韧性这六个方面考虑。

  第一,交通系统和设施的提质。

  我们应该组织编制城市公共停车场布点,系统梳理桐乡交通设施要素、动态交通、静态交通现状及问题,盘清桐乡市停车设施配置总量,通过增量配置、存量整合、地下空间建设、加强管理、智慧停车系统建设等综合手段,提升桐乡市交通通行能力,缓解桐乡停车难问题。

  打通交通微循环,通过次干路和支路网络的畅通,确保交通通行能力。

  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停车管理,实施分时段停车。学习上海、日本的经验,一些公共机构如教育机构、商业场所、行政机构等,可在闲时或周末将附属停车位租用给社会使用;对于交通量不繁忙且位于居住区附近的街道(支路),可划出一定空间,充分利用闲时(晚上7:00-早上7:00),安排停放一定的社会车辆;同时,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建设地下停车场,增加社会停车数量,提升路面的通行能力;对于城市中心区、人流较为密集区域,大幅增加停车收费。

  第一,大力提升桐乡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增加其可达性、便利性和舒适度,减少私车出行。

  加大对路边停车的管理力度和处罚力度,将城市街道“还路于民”,保证行人步行环境友好性和安全性。这需要相关法规和管理的同步跟进。

  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和服务的提质。我们一定要强调管线的要求,顺应生态、低碳、高效、韧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趋势。一是要开展地下管线布置和管线智能化管理。二是要改造城区供水二次配水管,提供安全洁净生活用水。三是城区内电力线路入地改造,像濮院就在大面积的实施。再就是通信设施的全面升级,还有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

  第二,就是我们功能的完善要搞全域旅游,要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加快世界旅游强国建设。要考虑通过“旅游+产业”和“产业+旅游”,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如何把一二三产业和旅游有机结合,这是桐乡要考虑的。

  全民休闲时代到了,要做好旅游业转型发展。依托乌镇省级旅游发展试验区,全国首个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未来要打造以度假引领,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江南水乡”意韵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所以,功能完善的全域旅游这块,桐乡要重点提升的四个方面是,全域生态把控、全域风貌把控、旅游要素提升、支撑体系改革。

  功能完善,还包括社区的更新。老旧小区的更新要从大拆大建转向小规模、微刺激的渐进式更新;关注社区人性化提升,以生活圈为载体,注重城市要素的平衡性与系统性;从单体建筑整修到邻里环境的综合整治与活力恢复;推进危旧建筑的更新改造、保障基础生活需求,并进一步优化社区生活品质。

  功能完善,还涉及共享社区更新行动和旧城改造。第一个重点是拓展空间、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实现老旧小区提升计划;第二个重点是激发旧改内外动力。

  绿色生态,海绵城市建设是重点内容。其实施路径是,源头减少径流、净化初雨污染,延缓雨水峰值出现时间,减少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水环境提升。构建水源安全格局(区域水源配给保障用水安全);

  疏浚穿城水网体系,促进水流动,优化水生态环境;水质提升,以工程措施保障黑臭水体治理;水岸联动,滨水区提质,营建多样活力水岸,对现有可达性较低的水岸植入活力要素,对其进行绿化景观提升、公共空间建设、公共设施要素充实、建筑界面控制、建筑功能重新定位、天际线修补等。

  特色凸显,城市风貌既包括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文气质的“风”,也包括展现城市物质空间特色的“貌”。

  城市风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城市中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制度环境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通过不断的调整适应动态演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城市风貌由物质环境风貌与非物质环境风貌构成。像桐乡的伯鸿城市书房,就是非常好的创新角度,激活潜在资源和赋予城市的特色。

  集约高效,涉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规划要体现综合性、实用性、政策性和动态性特点。地下空间专项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部分的深化和完善,规划期限、范围与总规一致,应当与城市的综合交通、轨道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廊、人防工程、综合防灾、历史文化保护、海绵城市等相关专项规划统筹协调。

  像上海嘉定把污水处理厂放到下面,上面是体育场和公园,下面是污水处理。桐乡将来可能也要这样做。

  而说到安全韧性,要理解韧性城市的定义——具有吸收未来的对其社会、经济、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冲击和压力,并且仍能维持基本的相同的功能、结构、系统和身份的城市。

  韧性城市就是多样性、稳健性、冗余性、恢复力、适应性、智慧性。

  城市韧性的核心要素就是城市安全,所以要采用一系列增强城市韧性的对策措施,提高城市安全防灾能力。

  再就是我们如何集约考虑,提升综合管控能力,还有生命力系统,以及生命配置的提升,还有综合大型管廊已经是大型廊道,一定要预留。不预留,将来就没有这个空间了。

  还有地下空间的韧性程度,我们如何做好地下空间的灵活应用,提升城市的抗御能力,是我们现在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桐乡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的建议

  建议大体涉及五方面:规划先行、建设同步、部门协调、管理跟进和公众宣传。

  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

  规划先行方面,前瞻性、操作性强的规划,有助于推动城市社会向正确方向发展。桐乡城市建设提质应该对近3-5年规划编制计划进行研究,制订规划项目库,与城市发展和建设重点有序协调。

  编制总体城市设计是研究城市自然山水环境、历史文化脉络、城市天际轮廓线、城市建筑风貌、城市街巷空间、夜景系统等的总体设计,并且也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指标制定的依据,城市设计要素也可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的控制要素,必须尽快启动规划编制。编制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项规划项目编制库,确定编制时序和实施进度,以真正实现城市风貌整体提质,使城市风貌塑造向着特色化、精致化方向发展。

  编制街景整治规划。城市街道是公众对城市直观感知的重要空间,也是城市建设精致化、品质化水平的直接体现。在存量更新时代,需从人性化、地域化、精致化角度对街道风貌景观进行完善和微更新。

  编制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修缮规划,恢复和增添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文化品质和街区活力。

  编制城市水系及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改善和提升城市生态和水文化品质。

  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相一致,启动编制综合交通规划,市政专项规划(重新整合梳理行程水系统、能源系统、环卫系统等,将海绵城市、生态修复等规划纳入市政专项规划)、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等。

  建设同步方面,注重街道整治建设。修缮和美化沿街建筑,规范调整路边停车带,整理铺设人行道,设置特色化的街道小品和公共绿化。

  修缮传统历史街区,建设、加固历史建筑,整理修缮老旧建筑,更新市政管线,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美化街区环境。

  推进城市滨水地区环境改善与提升建设。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老街区地下停车库和立体停车库。

  因地制宜地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和简易共同沟,以及架空电缆地下敷设。

  部门协调方面,要在市委、市政府统筹领导下,相关部门应彼此协调,共同进行城市品质提升工作。

  交通、城管、工商部门共同协调,解决路边停车问题,缓解道路堵塞。

  水利、城建、环保部门共同协调建设和管理水系和滨水地区环境改善和提升工程。

  文旅、城建部门和街道共同协作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和环境提升工作。

  这些工作靠一个部门是做不了的,必须依靠这些部门协同来做。

  管理跟进方面,城市未来发展的现代化、精致化、人性化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管理的水准。目前存在的黑臭水体、乱停车、交通拥堵、城市功能杂乱等问题,皆与城市管理水平息息相关,这些问题也是城市提质的关键。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研究问题的根源,形成管理的共识和决心,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并依法进行长效管理,制定时间表,才有可能破解这些问题,例如垃圾分类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还要实现智慧化管理。通过大数据收集和整理,构架城市大数据管理和使用平台,使各方面供给和需求都能通过平台进行精准匹配。

  公众参与方面,和谐城市环境的营造,与公众的行为是分不开的。一个高品位的城市,必须要有高品位的民众,同时还要民众高品位的参与。

  所以要通过制度化手段,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城市各方面的治理中,扩大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规划编制整合阶段都需要公众的参与,城市各方面管理也需要公众的配合,城市政策要及时向公众宣传和普及。

  接下去要解决的路边停车问题,这个除了政府采取措施和建设基础设施以外,很大程度要做好公众的宣传,让大家知道路边停车对道路交通的负面影响,以及违停整治会带来的好处。

  制定规划要做公示,然后通过宣传,引导公众一起参与。只有他们参与了,才能把城市品质提升得更好,这个很重要。


编辑:莫源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