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综合
伯鸿讲堂(桐乡)第11期开讲

新年首讲,细说舌尖上的传统

2019年01月21日 08:24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首席记者 周玥

  民以食为天,但吃什么、怎么吃却有颇多讲究。1月19日下午,伯鸿讲堂(桐乡)迎来2019年的首位主讲人,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郗文倩教授。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郗文倩教授以《舌尖上的传统》为题,开启伯鸿讲堂(桐乡)第11期,与大家一起探究饮食中的传统和门道。

  郗文倩教授原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礼俗中的文体与文学》,以及学术随笔集《食色里的传统》《菜园笔记》等。她还致力于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普及教育工作。

  传统距离我们有多远?郗文倩教授分享认为,传统离我们并不远,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里都蕴含着传统文化,“和我们最贴近的,就是吃了,特别是地方小吃,极富传统意味。”

  回看传统,找到文化的根。桐乡人身处鱼米之乡,冬日却爱一碗羊肉面?浙江人爱吃咸豆浆?现场,郗文倩教授剖析一个个问题,把探寻到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大家。

  细说面食,她以一个成语——何郎傅粉,引出了面条的前世今生。三国曹魏时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何晏,才华出众,容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因此魏明帝疑心他脸上搽了一层厚厚的白粉。一次,大热天之时,魏明帝差人把他找来,赏赐他热汤面吃。不一会儿,他便大汗淋漓,只好用自己穿的衣服擦汗。可他擦完汗后,脸色显得更白了,明帝这才相信他没有搽粉,而是“天资”之美。

  而真正的面条开始普及,是在北宋。“面条成为大众食品,很重要的原因是产量增加和制粉技术提高。”郗文倩教授还从面条的烹饪方法、制作方法、辅料、地方风味甚至餐具,层层“剥”开面条中的传统。

  关于豆浆的“甜”味和“咸”味历史,郗文倩教授也做了生动讲述。她讲道,吃甜是很晚才形成的传统,吃咸则源远流长,是必需品。浙江人,素有吃咸的习惯。对于日常生活而言,咸与甜不过是一种味觉而已,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味觉的变更与差异却是历史与社会变迁的缩影之一。

  舌尖上的传统,或许正如郗文倩教授所言,“我们与历史、与传统的某种关联就在每天清晨这一碗咸豆浆里,在那一碗羊肉面里。”

  “菊乡大地喜事多,伯鸿讲堂迎郗客,鸿粉助力继传统,棒,不多说!”新年第一讲,郗文倩教授饶有趣味地用即兴创作的打油诗结尾,赢得一片欢笑和掌声。

  文化,最是于无声处浸润心田。“伯鸿讲堂(桐乡)”是由中华书局与桐乡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公益讲座。

  自2018年3月30日首讲以来,已举办11期主题多样的讲座活动。开讲以来,迎来了广大市民热情参与,精彩的内容、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全新体验,获得了听众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目前,现场听众已扩展至上海、苏州、杭州等周边地区,文化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

  为答谢广大听众的支持,当天的讲座还举行了2018年度参与度高的热心听众即“十佳鸿粉”的颁奖仪式,15位“鸿粉”们获得了2018年度所有十位主讲嘉宾限量版签名图书一套共11册。

  郗文倩教授还为“十佳鸿粉”现场作打油诗,“我们几个站一排,威风凛凛一条线,要问我们干什么,颁奖盛宴!”将讲堂氛围推向高潮。

  新的一年,伯鸿讲堂(桐乡)依然将每月与市民相会,有兴趣的市民可及时关注相关信息。


编辑:莫源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