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掼稻记

2018年11月28日 12:53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费国平

  周末,闲来无事,骑着自行车,沿着乌镇大道一路从南到北,穿过二环北路,翻过毛家渡桥,就来到了乡村地界。公路两边都是稻田,停车踏进稻海。满眼的金黄、满腔清香、满耳虫鸣……远处的联合收割机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发出欢快的突突声,一排排稻秆应声倒下,一袋袋谷子像跳水运动员一样从收割机上,稳稳地落在田埂上。“秋意起,嘉禾熟;候鸟归,万物收”又是一年秋收时,走在乡间田野,我的思绪回到了儿时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城西的单桥,儿时的生活就是围绕蚕桑和种田的农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到秋收,全家在田里收割水稻,一边割稻一边就开始掼稻了。因为那个年代是没有收割机的,我们就使用稻桶掼稻使稻谷脱粒。趁着水稻刚刚收割,还是新鲜,用力撞击竹木,稻穗容易脱粒。稻桶是一个实木的梯形状的桶,桶里有个按照四十五度角摆放的竹排,使稻穗撞到竹排,谷粒脱离稻秆,从竹排的漏洞留在稻桶底部。竹排在《王祯农书》称其为“掼稻簟”:“掼,抖擞也。簟,承所遗稻也。农家禾有早晚,次第收获,即欲随手收粮,故用广簟展布,置木物或石于上,各举稻把掼之,子粒随落,积于簟上。非惟免污泥沙,抑且不致耗失。”

  在一个晴热的秋日里,全家总动员到稻田里掼稻。“砰——砰”“砰——砰”,这富有节奏的声音,在田间地头、在村前屋后响起——那是掼稻时的稻穗与木桶相遇的撞击声。这激越的稻桶声,让寂静的乡村立即变得亢奋活跃,让恬静的早晨立即变得热力四射。

  割稻,是女人和孩子们的事。一手挥镰刀,一手握稻秆,按手动幅度,割竖排六行一把稻。往前割,沿途放,横排两行放一堆。

  掼稻,是男人们的事。一把稻秆捧起来,大步流星走向稻桶,高高举起,重重落下,轻轻抖动;再扬起、落下……“砰——砰”,稻桶发出的沉重响声,在天与天间碰撞,在田与田野激荡。于是,天地间到处都是“砰——砰”声。

  个性开朗的父亲,在掼稻时边掼稻边哼小调,歌词虽听不清,但曲调却十分优雅。稻秆在他腋下左转、右转,从左手掌上了小臂、胳膊;头一低,又沿着后颈上了右胳膊,下了小臂到了右手。“砰——砰”声落,稻秆沿着稻桶上下一次;再翻转稻秆一次后,上下又一次,再敲一敲稻桶沿。反复三次,待“砰——砰”声戛然而止,稻秆上的谷粒进了稻桶,稻秆变成了稻柴。如此循环往复,小调迭起,笑声纷飞。我那时还小,跟在父亲与兄长身后,也学着他们惯几把稻。双手紧握稻秆,高高举起,重重落下,感觉要使上全身的力气才能将稻秆上的谷粒分离。因为我人小力气小,当然也有落网之谷,父亲与兄长给我在补上几下,使得稻秆谷稻分离干净。一天下了,稻没有掼多少,但我腰酸背痛已经不能言其状了。晚上睡在床上全身疼痛不能入睡,手臂酸涨到无处安放。

  第二天,田野里的掼稻声又是激越起来,稻子就这样在人们的汗水中收进仓了,时隔几日,新谷进加工厂进行碾米,接下来便是我们“尝新”的时机了。早上,母亲把新米掺进新赤豆、老南瓜做成“尝新饭”,以示“连年有余”。

  从春耕到秋收,农人们经历了“撒种”、“育秧”、“插秧”、“管理”、“割稻”、“掼稻”、“归仓”……秋收的喜庆在整个禾场上欢呼、在燃烧……

  如今,有收割机了,效率提高了。农人的秋收再也不必脸朝黄土背朝天了,但秋收的气氛却淡化了。稻桶声渐渐远去,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不再强烈,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受我是很清楚的。


编辑:潘竞毅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