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蒸菊花与煨番薯

2018年11月14日 12:58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姚孝平

  深秋的江南农村,一望无际的是洁白的杭白菊。一丛丛,一块块,枝枝蔓蔓,联结成一片,散发出淡雅的清香,令人陶醉。这个季节,地里的芝麻、赤豆、黄豆已经拔起,田里的稻子已割好,番薯也已挖完,菊花作为主角开始登场。农民白天摘菊,晚上蒸菊,蒸出来的菊花俗称“饼菊”,一般要晒干等到开年再卖,这是农村多年的传统。小时候一家人蒸菊花的火热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匆匆吃过夜粥,顾不得洗碗,全家人便忙开了。爸爸妈妈用篰把屋里的鲜菊花端进灶房,一层层叠在蒸具里。三四具为一笼,放在镬子上蒸,镬子里放上水。奶奶用干燥的桑条柴把水烧得很旺。五分钟后,爸爸便揭开镬盖,顿时一股潮湿的清香扑鼻而来,充满整个屋子。爷爷迅速端出去,一具具倒扣在屋里的烟略上,八贴为一烟略,第二天拿出去晒。我负责看时间,像个司令官一样发号施令。就这样反复着,时间一分分过去,菊花一笼笼出炉,篰中的鲜菊一点点瘪下去。一家人总要一声不响地忙到10来点,此时,屋外的雾气已经很浓,远远望去,一家家的电灯似烛光幽暗地点在寂静的小村,天地一片苍茫。屋外的雾气和屋内的水蒸汽混和在一起,人置身其中,犹如到了仙镜。

  大人的心松了,我却还没完事,最令我期待的时刻到了,我要煨番薯了。在大人蒸菊花时,我早已偷偷从两大袋番薯中挑选出个头大、圆圆的,放在灶边,等大人的活一结束,便轮到我上场了。我把番薯仍进灶里,用火钳在它们身上盖上未燃尽的依然通红发烫的碳火,再裹上毛灰,由它去。然后满意地跑上楼,洗脸洗脚,等待。

  一个多钟头后,我迫不及待跑下楼,从乌暗的灶里,用火钳一个个夹出番薯,吹去面上的草灰,用报纸包起来,揣在怀里,兴冲冲地上楼。得扒开外面一层烧焦的硬壳,才能看见里面松松软软的肉,黄澄澄的,有些湿,散发着丝丝热气,咬一口,烫牙,边咬边抽动嘴角,连声叫:“姆妈来,烫来,烫来!”可香味盘旋在牙缝里,回味无穷,乡下人叫“乌焦香”。可惜很多时候由于灶里的火过旺,一个大番薯吃到嘴里就那么一点点,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不过瘾。有时候,忘记了去取灶中的番薯,第二天起床,妈妈提醒了句,我便失声大叫:“哎呀,坏了,我的番薯啊!”番薯变冷了就不好吃了。

  一晃十数年远去,而今离开农村居住在城里,再不能亲手煨番薯了。偶尔看见大街上推着三轮卖烤红薯的小贩,看到顾客还会为秤的准确问题和小贩大吵,想必这烤红薯吃起来就未必香了。蒸好菊花煨番薯是我童年深秋里最美好的记忆。清菊花,香番薯,多么温馨的过往。因为有煨番薯吃,我对乡村那坚硬的土地,那深邃的土灶和纯朴的家人充满了感激。


编辑:潘竞毅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