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乌镇民间戏曲之由来

2018年11月05日 11:15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乐忆英

  民间戏曲,是游艺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市镇的精神产品消费是随着经济的繁荣而发展,唐代以大众为对象的民间戏曲演出,没有专用的演出场所,只在市街、寺院或路道上演。至宋代,除市街、寺院仍演出外,已设有瓦子(也称瓦市、瓦肆、瓦舍),即戏坊集中之处。瓦子发展于北宋,至南宋时,大小城市中都盛设瓦子,乌青两镇在宋代已经是一个中等镇市,明万历年间镇人李乐修纂的《乌青镇志》有这样的记载:“北瓦子巷,在安利桥南,西通太平桥。乾隆《乌青镇志》中引用《乌青记》,“波斯巷,有八仙店,技艺优于他处”。南瓦子“有楼八间,周遭栏楯,夜点红纱栀子灯,鼓乐歌笑至三更乃罢”。除此之外,还有“普静寺南长明堂巷的杏花庄、乌将军庙东的庆和楼、善利桥(即二井桥)西南的太平楼、甘泉巷的天隐楼、安利桥(今常春桥)南的菡萏轩、西寺巷的和丰楼、西茅家巷的芙蓉馆等,凡此皆官店也,或为酒楼,或为茗馆,极一时之盛,俱宋末兵燹废。”

  由此可见,在宋朝的时候,乌镇的娱乐业已经比较发达了。至明代,乌镇出了个戏曲作家,名叫王济(1474—1540),字伯雨,号雨舟,晚号白铁道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王济赴任横州(广西东南部)判官,任上清正廉明,功绩卓著,深得民心,后以母老乞休归家。与刘麟、龙霓、孙一元等结岘山社(又名崇雅小社),与祝枝山、文徵明诸名流作翰墨游。晚年游学于王阳明之门。能诗善文,平日吟诵不辍,自称紫髯仙。好书画,亦好戏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的《晚明曲家年谱·浙江卷》中,说他的《连环记》“比《明珠记》、《浣纱记》还早,可说是三吴即苏州外围文人传奇的先声之一。”还把《连环记》列为“妙品”,说“词多佳句,事亦可喜。”王济的著作有《碧梧馆传奇》三种,现仅存《连环记》一种。

  明末清初,乌镇人沈槎(1615-1679),字星浮,号墨亭,也是一位戏曲作家,著有《补广陵散》、《续逍遥游》杂剧。乾隆年间,乌镇还有一位女戏曲家孔继瑛,字瑶圃,是孔传志的长女,沈廷光之妻,工诗善画。孔继瑛撰有《鸳鸯佩》传奇。

  而在乌镇乡间,一直流行着花鼓戏,又名挑香担、花果戏,属滩簧小戏。明末清初由外地传入。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唱腔委婉,表演生动,且用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花鼓戏使用的乐器有二胡、板胡、月琴、三弦、鼓板等,主奏乐器是圆筒子的蟒蛇皮二胡。传统剧目有《还披风》《庵堂相会》《卖草囤》《秋香送茶》《红玉》《乌镇北栅头》《陆雅臣卖妻》《尼姑庵里卖草药》《磨豆腐》等,大多根据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改编。1999年,花鼓戏被挖掘恢复。乌镇旅游开发后,乌镇修真观戏台每天都有花鼓戏演出,上午9点至下午4点30分,每隔半小时一场。

  清末民初,评弹在乌镇非常流行。乌镇晚清秀才徐期百将“杨葛冤案”始末编成《杨乃武与小白菜》(为此案作出贡献的翰林夏同善的外婆家是乌镇萧家厅),评弹脚本上了书坛。乌镇旅游开发后,西栅梨园客栈书场每天下午和晚上均有评弹表演。

  2013年5月9日,首届乌镇戏剧节在乌镇举办,为期11天。2018年18日至28日,第六届乌镇戏剧节举办,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9部剧目,在11天内演出109场。

  乌镇戏剧节的国际影响力越办越大,也越办越好!


编辑:潘竞毅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