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乌镇,街巷视角

2018年11月05日 11:15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王士杰

  “乌镇——最后的枕水人家。”

  优美的画面,配以低沉而略显苍凉的男低音旁白,一句旅游形象广告语,不知引来多少遐思和向往。

  除了络绎不绝的观光客,许多影视摄制团队也纷纷看上了这个“最后的”江南水乡古镇。《天下粮仓》、《乾隆王朝》、《再生缘》、《似水年华》、新版《红楼梦》,还有各类电视专题片……乌镇的街巷成了大舞台,好戏连台。

  这个大舞台,可不是无中生有的“影视基地”。千年古镇,他从昨天走来;深厚底蕴,他无需乔装打扮。

  到镇上的大街小巷去走走看看。

  青砖、灰瓦、粉墙、木门壁、石板路……一色的江南古镇标准构图。细看,则颇有讲究。

  临街的房屋,数家门面为一个单元,相邻单元之间是高大坚实的“封火墙”,翼然壁立,秀出屋顶。走过若干个单元,便有小巷(弄堂)向一侧或两侧岔出,连通河埠小桥,或为纵深民居通道。除了街尽头(市梢上)的“栅门”,长街之上有几处横跨的“坊门”,坚固高畅犹如城门。显见是防火之设,却也平添了街景的节奏之美。

  木板壁构成各家的门面,一块块长条木板拼排成临街“面墙”,乌镇人称之“排门板”,可装可卸,都为昔日商店朝启暮闭之便。木门之前,往往叠装一扇“矮闼门”(闼即小门),为的是“打烊”后的采光通风。或者,还有在“排门板”上开小窗的,同样道理。

  街面多为两层楼房,二楼前窗下的木板壁就充当了招牌,饰写着商号店名,“锦星斋”、“冯久丰”、“云昇祥”、“香山堂”、“雅龄轩”……名号取得妙,书法也写得好。至于门面柱梁之上,雕花镂纹则常有,以美的方式显露着雄厚的实力。

  街的一侧如有河,街与河之间的房屋叫“下岸”,背街处不用说就是河,即所谓“水巷”,临河多“水阁”。不靠河的街侧叫“上岸”,往往前店后坊,自产自销;或者前店后库,屯积待售;要不就是富家大户,“庭院深深深几许”。

  小巷,宽则可容两三人并行,狭则几乎“一线天”,男女相对而行便成“艳遇”。高墙粉壁,雨淋日晒,种种留痕仿佛写意水墨。墙有小窗,帘卷西风,帘后谁家闺秀?

  仰视、平视之后,便俯视足下。那是宽畅平整的石板街路。平原无山,自然就缺石,这大街小巷的用石,采自遥远的山区,费尽周折水运而来,古镇得有多么雄厚的实力?坚硬的石材,工匠们人力搬运、手工割凿,多少艰辛才铺成这条条街巷?踩着历经岁月打磨的老街石路,仿佛行走在历史乐章的键盘之上,亦如探寻于古镇记忆的简牍之间。

  街巷是公共空间,临街的“门面”乃紧缺资源,街路再长,分割为再多的门面,也是供不应求的。所以小镇人家的房屋门面一般都不宽阔,而是向纵深延伸。庭院厅堂也好,作坊库房也好,得进了门才知深浅,才显家底实力。

  从外面看,沿街民居的格局和结构基本相同,富户殷实之家跻身其间并不显眼,但跨进了他家的门,则别有洞天:石库门墙、砖雕门楼、雕梁画栋、明窗净几,一个“进”接着“进”,尽显主人的奢华。

  进得门来,务必回头欣赏一下,墙门朝里的一面便是考究的“砖雕门楼”:质地细腻的水磨青砖,搭砌出飞檐、斗拱和门额,精雕细刻出种种图案,内容多为渔樵耕读、文魁先贤、戏文故事、神仙传说、梅兰竹菊之类。门额正中的题款,四字成章,往往名人手笔,寓意隽永,平添一份书卷气。整座门楼图案生动有趣、细腻圆润,浮雕、镂雕、圆雕和线刻,刀法变化多端,处处入微。

  此时,您会有一种“大门朝里开”的错觉,不禁要问:如此精美而气派的门楼为何不直面大街?想来,主人既要享受财富带来的快乐,又不想过分张扬而招致不测,尴尬之下就只好“偷着乐”了。这倒很符合江南小镇人家含蓄内敛、深藏不露的性格特点,难怪此地的豪宅与北方“王家大院”、“赵家楼”的叫法不同,一律都叫“厅”,诸如张家厅、宋家厅、陈家厅……“厅”是室内的部分空间,以局部名称来指代整体名称,就显得“谦虚”得多。

  从砖雕门楼回过头来,再往里走,便是这家的厅堂:门厅、大厅、二厅、内厅等,一厅一进,每进中间都隔着天井,多至五进,甚至七进。加上两厢的书房、帐房……后边的厨房、柴间等,一户大宅子里总共会有数十间房间。

  大厅正面,照例是一排落地长门,上半扇是通透的花格窗棂,下半扇则木板浮雕,大抵是吉祥纹饰或是故事人物之类。厅内堂前,少不了一套优质家具,贵重木料做成,工艺考究。雕梁画栋之间,有照屏、匾额、楹联、字画、古董、奇石、盆栽相点缀。

  位于西栅的朱家厅,是乌镇大户人家建筑的代表。其大厅的楼上,又设一厅,并且也铺设了厚厚的青灰方砖,而不是常见的木楼板,称为“厅上厅”。这座风格独特的建筑,不知留住了多少游客的脚步,他们不仅要仔细看看长门上的岳飞故事浮雕,还要上楼走一走,数一数楼上楼下的方砖是不是一样,无不为朱家厅独一无二的建筑结构所折服。

  大宅中的每一进之间,都有一个天井,功能在于通风、采光、排水。厅室遮风避雨,却把人与天隔开了,而天井又把人与天的融通之处找了回来。

  陪弄,也是大宅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大门口的侧边一直通到最后一进,使每个院落分合有度,便于每进房屋的主人自由出入。如若沿街房屋开店,有了陪弄,无关人员不必穿堂而过,生意可不受干扰。陪弄往往狭窄而幽深,所以采光不佳,白天昏暗,夜间吓人,但夏天却特好:“穿堂风”吹过,全家人很爽。

  至于卧室、厨房、餐厅、后花园等,就不一一噜苏了。

  以上说的是几进几落的大户人家,普通人家呢?镇上许多人都有自己的房子,虽然不及富贵人家阔绰,但也像模像样,有厅有室,比如会客间、独立的厨房,条件好点的还有书房,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地园。当然还有不少无房户,那就只好租别人的房子住了,但也尽可能安排得整洁舒适些,自得其乐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起承转合,虚实相生,乌镇街巷讲究布局,一切都凸现着昔日工商业巨镇的功能所需,也满足过千家万户的宜居生活。而如今,则成了难得的旅游观光之景,无需拼接的古剧场景。

  让人好奇的是,当年是谁总体规划了古镇的建设布局?规划之后又是怎样有效地管理和监督具体的建筑营造?建成之后又如何保证后续的维护、修缮、调整、发展得以有序进行?

  查阅《乌青镇志》,未见这个江南古镇当年如何规划营造的记载。搜索相关领域的史料和研究论著,涉及古代城邑营建的内容较多,少见县城以下市镇(较大的集镇)规划建设情况的详细介绍。不过,作为“后起之秀”的江南市镇,作为基层的空间节点,市镇的规划建设情况可以大致推知:

  其一,市镇规划的主体是地方官员,加上当地士绅名流的参与配合。设计布局的思路是参照了府城、县城的模式,再结合市镇的自然条件、功能需求和经济实力,因地制宜而成。

  其二,规划和营造具有整体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总体设计布局之后逐步推进,历经数代而不随意变更。

  其三,相关制度以及实际的管理控制都有严格的规定。古代虽无完整单独的规划建设法规,但在建筑许可审批、住宅用地及建造规格、道路桥梁及公共设施配套、防灾措施乃至公共卫生和绿化等方面均有具体规定,散见于诏令、敕文、律典、会典之中。例如,城市的建设工程都须经过审批方可实施,具体的操作程序目前尚无明确考证,但在《汉律》和《唐律》中即有“非法营造”的罪名。据《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南宋年间,一起邻户争夺地界的纠纷,便是根据双方出具的“干照”而得以澄清,“干照”即为一种官方颁发的法律凭证。《大明律》规定了“擅造作”的罪名:“凡军民官司有所营造,应申上而不申上者,应待报而不待报,而擅起差人工者,各计所役人雇工钱,坐赃论……”即按照违法建筑的规模大小以“坐赃罪”论处。

  又例如,民国《乌青镇志》(卷六“水利”)记载,乌镇(乌青镇)“生齿日繁,市河两岸结屋如鳞次”,经常出现河滩杂土垃圾随意丢弃填积的情况,甚至“豪右之家公然起造亭阁船房”侵占公共空间的事。官府为此多次发布责令告示,一律拆除“违章建筑”,并组织力量疏浚河道,体现了对市镇规划建设的严格管理。

  正是初始规划打下的良好基础、历朝历代的添砖加瓦和不断完善,加上持之以恒的严格管治,才留下了古镇这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换句话说,就是“先辈搭台,后人唱戏”。


编辑:潘竞毅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