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端父先生轶事

2018年10月29日 10:48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颜剑明

  端父先生姓钱,名中,因为是端午日出生的,所以取字为端父,“父”与“午”谐音,后以字行世,以前崇德一带的知识阶层中,只知有“端父先生”或“钱端父”,少有知钱中之名的。

  端父先生是桐乡灵安镇(现在已改称凤鸣街道了)李王庙人。李王庙是一只小庙,不知建于何时,也不知祀奉的李王是何许人。庙后有一个大池塘,池后有一个大村庄叫钱家门,以前都是长埭头的老房子,一看就知是不一般的属于乡绅一类的殷实之家。我老家与李王庙相距只五里路,而且我大姑妈嫁在钱家门,姑夫家与端父先生是近支同族,辈份是他的侄孙,所以我小时候是经常去李王庙的,也见过端父先生。印象中,端父先生是一个身材魁梧的老人,尽管已七八十岁了,但腰板笔挺,走路拄一副拐杖。有一次,我与祖母去姑妈家做客,恰逢邻村放露天电影,是越剧《红楼梦》,下午四五点钟,太阳还老高,放电影的轮船还没有开来,端父先生早早出发去看电影了,他的老妻背一只竹椅子走在前面,陪伴着他,慢腾腾地经过我姑妈家的道地时,我祖母出来与他打招呼,称他为“端父先生”。

  端父先生早年就读于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在那里结识了一些王公贵族子弟和几个外国教师,他还会说日本话,毕业后回到崇德,在上世纪30年代任县党部监察委员,后改而从教,先后在崇德晚村小学、德清中学等校教书。抗战期间,他正在德清新市镇周围的水乡辗转避难,一日,恰与日本兵遭遇,躲避不及被掳获,几个日本兵见他是一个身着长衫、手掌上无老茧的白面书生,正准备枪杀他时,端父先生用一口流利的日语与他们交谈起来,日本兵惊诧万分,万万没想到在如此僻远的乡下竟然还会遇见一个会日语的人,坚信此人决非等闲之辈,便立即改变主意,带走了他,并以礼相待,但端父先生坚持民族气节,始终不肯为日本人干事,日本人也拿他没办法,最后只得放了,让他继续去教书。

  大约是1978年,桐乡南门的汽车新站落成(现在是早已拆除了,位置在今电信大楼),需要一个书法家来书写站名,当时的领导找到邹老师,邹老师推荐了端父先生,于是一起来到李王庙找到他。端父先生起初不肯写,说自己久未舞文弄墨,很生疏了,况且手头一无笔二无墨的。县里去的人立即去小集市上买来笔墨,但店里只有小号的毛笔,没有大号的,欲回桐乡城里购买,端父先生说:“算了,不必跑来跑去,笔好不一定字就好,字好也不是笔一定要好,我有办法。”他找来一把剪刀,从墙上挂着的旧蓑衣上剪下一把棕毛,扎在一根竹筷上,蘸饱墨汁,一口气写下“桐乡站”三个大字。这三字后来竖立在汽车站站顶十多年,懂行的人都说它端庄古拙,但知道是出于书法行家端父先生之手的,恐怕没有几个人。

  对于端父先生亲笔写的字,我只见过一次,而且还只是铅笔字。那已是大约二十年前了,一次我去小集镇龙王庙诊所闲坐,医师颜荣坤,是我熟识的,方圆十几里颇有声望,我尊称他伯父,他一见我,很高兴地说,前几天端父先生来诊所看病,相谈甚欢,还请端父先生写了几行字,只是一时找不到毛笔,顺手用铅笔代替。伯父取出纸条,我一看,字迹果然不凡,古朴苍劲,力透纸背,根本不像一个八十多岁的人写的,可见他的功底是如何厚实。前一段时间,我碰到这位伯父,问起这张纸,他说搬了几次家,早已不见了。可惜。

  端父先生还善治印,少年时期就加入了其父钱介山所创建的钱林印社,这是一个比西泠印社还早的刻字社团。


编辑:潘竞毅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